“散養雞”被打假,老鄉雞硬剛的底氣在哪?

前不久,知名打假人王海把矛頭對準了安徽第一餐飲連鎖品牌——老鄉雞。

他說,老鄉雞以“散養”爲噱頭騙了消費者十多年,原因是老鄉雞此前宣稱“所有食材皆是自然生長180天以上日齡的優質散養雞”。

併發出了質問:“這十幾年的非法收入是不是都應該沒收?”

8月6日,面對王海的質疑,老鄉雞選擇了發文反向自曝:《請大家相信我們:老鄉雞不是散養雞!》。

在說明中,老鄉雞強調:雞並非散養,請大家相信事實。

“老鄉雞招牌菜肥西老母雞湯每年熱銷3000多萬份,這麼多雞全都散養是不現實的;無論是環保、能耗或是品質,這麼大規模的散養也是不科學的。”

而目前老鄉雞採用的養雞辦法是“二段式養殖”:

先與本地農戶合作,農戶棚養100天,再由公司統一採購轉運至老鄉雞自有養殖基地,全封閉式籠養80天。

在養雞全過程中禁止用藥,確保雞肉品質。

此外老鄉雞還自曝:

除了肥西老母雞湯使用的是180天雞,其他部分雞肉食材爲外採,也請大家“慎重選擇”。

面對質疑,最好的回擊就是坦誠。

老鄉雞發文迴應

在這份“自曝信”中,老鄉雞不僅大方承認自己的雞不是“散養”,更是坦承:

“其他部分雞肉食材爲外採。”

看到這,很多人可能覺得老鄉雞的雞,不行了。

但懂行的人就知道,這不是“自曝”。

而是自信。

不是散養的雞,就不是好雞嗎?

首先要知道的是,關於“散養”,中國從來就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

而這也導致了市場上的宣傳混亂,

在一些電商平臺,很多養殖戶都宣稱,自己的雞是“散養”的。

在傳統觀點裡,所謂“散養”就是原生態,雞每天都放在林子裡養,吃野生的蟲草,自家種的稻米,無飼料餵養。

但這樣的雞,存量有多少呢,平常人真的能買到嗎?

一個殘酷的真相是:市場上的雞,就不可能這樣養。

肯德基的白羽雞養殖已經在業內屬於高標準,從孵化到出餐,只不過是45天的時間。

我們傳統認知裡的“老母雞”,基本需要半年以上的生長時間,有的甚至有2、3年,但這種雞,一般都被農戶自己消化了。

原因是這樣養雞,根本不賺錢,也不可能大規模的養殖,期間還會受到瘟疫、生病的影響。

所以這種雞一般都是自產自吃,基本不會流通到市場。

而流通市場的雞,一般都是養殖場出來的。

只是這個養殖方式有區分。

有的是全程飼料餵養,一隻雞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過籠子,白羽雞就是這樣。

有的宣傳自己是“走地雞”、“散養雞”,但實際上,不過是在養殖場裡走幾步,雞爪子能碰到泥土。

這種雞,就算得上“土雞”了。

其實早在40多年前,老鄉雞創始人就是以養殖土雞創業的。

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最開始只養雞,做“供應商”,由於是“散養”,雞肉品質出衆,在合肥地區口口相傳,被大量酒店、居民訂購,隨後也萌生了開餐廳的想法。

2003年,束從軒開始轉型做快餐,當時的名字叫“肥西老母雞”,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養雞的本行,認爲“自己養的雞”更放心。

束從軒

但隨着生意的火爆,分店越開越多,自家養的雞,也不夠用了。

正如相關人士的採訪:

“用腳丫子算一下,1200家店面每店每天要不要吃100只雞1200*100*180=21600000只,假設每一隻雞都健健康康順順利利活到180天就要兩千多萬庫存……合肥街上全是雞了。”

所以大家也能看到,上一次老鄉雞說自己是“散養”,是在2012年,那時候老鄉雞確實是“散養”。

但到了2014年後,老鄉雞再也沒有宣傳過自己是散養雞。

所以說,王海所謂的“打假”,其實是在用老鄉雞10多年前的廣告來摳字眼。

過於苛刻了。

但即便不再是“散養”,老鄉雞在今天依然有底氣。

這個底氣,就是對高標準的追求。

儘管不是“散養”,但老鄉雞堅持在覈心產品上,嚴格控制“雞”的標準——養足180天,不吃藥。

可以說,市場上絕大多數的雞,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

作爲安徽第一餐飲連鎖,老鄉雞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標準化”。

曾經,老鄉雞在官方賬號發佈了《看完你還敢吃老鄉雞嗎?》,搞出了一個 “震驚業界”的舉動:

公開全部供應商!

公開內容長達677頁、20萬字,包含202個供應商明細、484個三卡追溯檔案的《老鄉雞溯源報告》。

公衆可以在報告裡找到老鄉雞所有供應商的聯繫方式,就像胖東來在商品標籤上標出供應商一樣。

此外,老鄉雞的生產過程全是全玻璃透明,完全開放餐廳後廚,甚至還設置了實時監控的直播間,邀請廣大網友“雲監工”。

可以說,能做到以上三點的中國連鎖餐飲品牌,屈指可數。

老鄉雞公佈的菜品分類

要知道就連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後廚都是不對外開放的。

老鄉雞之所以“帶頭衝鋒”,玩的就是一個坦誠。

束從軒曾戲稱:“在裡面做手術都可以。”

在餐飲行業,供應鏈和後廚一直是機密中的機密,是品牌商的核心賺錢秘訣,同時也是造成消費者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但老鄉雞解決行業困擾的方式,就是“自曝”:

從菜品配料,到食材供應商明細、操作工藝……所有環節完全開源。

一個老鄉雞的離職員工自述:

可以說,正是被“打假”的老鄉雞,掀起了中國餐飲公開透明化的大幕和潮流。

一個冷知識是:在中式快餐領域,能做到全產業鏈供應的餐飲企業,唯獨老鄉雞。

老鄉雞的企業口號一直是“創造中國人的家庭廚房”。

所謂“家庭廚房”,其實就是一個“放心”。

央視曾多次誇讚老鄉雞的衛生標準突出,在老鄉雞,你很難找到一處油污,很難在飯菜裡吃出異物。

很多人吃老鄉雞,並不是衝着“散養的雞”去的,而是衝着“放心”去的。

怎麼讓消費者放心?

老鄉雞向來是揚家醜於公庭。

每個月,老鄉雞都會有定期的自查自糾報告,會主動曝光各大門店的問題,比如沒清洗乾淨、操作不規範等。

爲了追求“食品安全零事故”,老鄉雞還會把顧客投訴的典型問題公佈出來,告訴公衆。

同時,形成規範的整改制度,既要追責涉事門店,又要向客戶誠摯道歉。

也正是這種“自揭家醜”的行爲,讓老鄉雞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這種坦誠,在當下餐飲行業裡,尤爲可貴。

《中國餐飲供給側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式快餐品類行業內淘汰率極高,已關閉餐廳平均只存活508天。

老鄉雞,已經平穩走過了21年。

一個品牌、一家企業,一定有它的核心價值。

老鄉雞的核心價值,不在於雞是否是“散養”,而是做餐飲是否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