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驚人發現!學者揭外來勢力入侵與葬俗消失之謎
種種跡象表明,三星堆社會內部可能發生過戰爭!圖爲三星堆博物館展品。(新華社資料照片)
據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報導,自1934年三星堆遺址首次考古發掘以來已有90個年頭,形形色色的三星堆器物不斷吸引着全球目光。然而在器物本身之外,對三星堆遺址本身的研究同樣備受關注。9月27日上午,2025三星堆論壇在四川德陽開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學術院長孫華進行了題爲《三星堆遺址的新認識》的報告,向大家解讀了三星堆城的形成過程,以及三星堆遺址兩次文化轉變背後的深層原因。
孫華提到,學術界達成了共識,三星堆遺址是一處延續時間長、空間範圍廣的大型遺址,包含了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三個大的發展時期,且這三者之間存在着先後繼承發展關係,但又存在着顯著差異。
三星堆人也得搞「水利工程」 他們的城市如何一步步壯大?
孫華首先從成都平原的水文地貌開始講起。他指出,三星堆遺址位於沱江沖積扇上,古河道變遷頻繁,現代人看到的鴨子河、馬牧河與三千多年前的景象已大有不同。三星堆人在適應和改造環境上有卓越能力,「在三星堆聚落還沒有形成的時期,如果選擇南、北各有一條河流的位置來興建聚落,自然比只有北面一條河流作爲屏障更適合於聚落防衛。」
城市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對於三星堆人來說也是如此。孫華生動描述了三星堆城「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的演變過程。在三星堆文化之初營建的是西北小城,以及還不能確定準確營建時間的西南小城。隨後在三星堆文化的早晚期之際,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擴建,向北、東、南三面進行擴展,修築了三星堆城的大城,也就是今天所見的三星堆城址的外輪廓。之後不久,三星堆人又在西北小城東面修築了東北小城(即倉包包小城),從而形成了「一大三小」的三星堆城的現狀。
青銅扭頭跪坐人像 三星堆聚落的人羣曾發生大的變化
孫華當日報告提出一系列疑問:我們可以看到三種文化的三星堆聚落,除了器物羣發生很大的改變外,大型建築物和構築物的有無興廢也有很大的不同。這種遺址的變化和文化現象的變化,究竟是三星堆社會內部動力逐漸推動的原因,還是三星堆聚落或國家外部動力強行改變的結果?三大時期和三種文化之間的三星堆社會和人羣有無改變呢?
孫華首先解讀了三星堆遺址在第一、二大期的發展變化。三星堆聚落大規模地開始營建城牆和城濠,其實已經改變了先前三星堆聚落的範圍。這些營建行爲還譭棄了原聚落不少區域,原來一些大型建築廢棄平毀後壓在了城牆之下。「從這些現象看,三星堆城的興建,不是簡單圍護原先既有的聚落,而是重新規劃建設一座新的城市,三星堆城是三星堆國家建立後摧毀舊聚落、營建的全新中心都城。」
成都平原的寶墩村文化時期,由於資源爭奪,各個社羣紛紛在自己的中心聚落周圍修築城牆,形成了城邑林立的現象。之後又隨着城邑間爭鬥的日益激烈,一些城邑和村落又開始消失,成都平原逐漸形成了沱江沖積扇和岷江沖積扇兩大集團對峙的局面。最後的結局是沱江流域的三星堆集團最終崛起,一統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
寶墩文化時期的三星堆聚落最終吞併了成都平原其他古城,成爲成都平原唯一中心聚落。按理說,三星堆聚落應該實力強大,在古城林立的時代都不用在自己聚落周圍修築防禦性城池,爲何在統一成都平原之後,反而開始修築城池了呢?三星堆人又爲何對原先的聚落大拆大改,譭棄不少原本頗具規模的大型建築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孫華又接着引入了一個更直接的現象——喪葬方式的改變。一般來說,喪葬習俗相當保守,通常情況下會長期延續甚至不斷強化,移風易俗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孫華認爲,三星堆遺址內和遺址周邊的墓葬突然消失,一定有特別的原因。聯繫到三星堆聚落從寶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埋藏現象,尤其是聚落內房屋被普遍燒燬,這就使人想到了一種可能性——三星堆聚落的人羣發生了大的變化,外來的社羣代替了原先三星堆聚落的社羣。
孫華提到,寶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的轉變過程中,來自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長江中游的後石家河文化等人羣進入成都平原,三星堆聚落人羣構成發生了較大變化。孫華推測,這些三星堆的外來人羣之中,有一支強勢人羣,他們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與先前不同,不採用挖土坑的土葬方式,他們影響到了整個三星堆文化人羣葬俗的改變,因而迄今爲止沒有三星堆文化的墓葬發現。
三星堆社會內部可能發生過戰爭
之後,在第二、三大期之際的三星堆城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是大家熟悉的三星堆埋藏坑的出現,其次是三星堆城內大型營建工程的終止,第三是三星堆城的城牆在第三大期已經嚴重破壞。
孫華提到,以上三個方面的現象來看,三星堆遺址在第三大期之初的確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使得三星堆城從國家中心都城下降成爲普通城邑。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曾經發生過爭奪都城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三星堆城的部分城垣遭到破壞,城市水系也因此改變,大型建築區原功能不再,宗教祭祀場所也不復存在。
「種種跡象表明,這場戰爭似乎是三星堆國家的內部鬥爭,受到最嚴重打擊的應該是掌管宗教祭祀活動的神權貴族集團。戰火熄滅以後,留在三星堆城中的人們主要集中在三星堆城的西北小城一帶,另有一些人羣遷往他處。正由於三星堆部分人羣的遷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十二橋文化的聚落數量迅速增多,社會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孫華說道。
繼續關注三星堆後續研究
孫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到了三星堆遺址下一步亟待研究的問題,例如三星堆城的道路網路、城市功能分區等。以及,三星堆至今未發現成規模的墓地,那三星堆人如何處置死者?孫華提出「水葬」假說,認爲之後的船棺葬可能源自早期的水葬習俗,但這仍需實物證據支持。
此外,孫華也提到了三星堆遺址公園的建設問題,「觀衆到遺址公園是要看遺址,獲得『在場感』。」他建議通過科學展示不可移動文物,如城牆演變、水系格局,讓遊客直觀感受古城規模與歷史層疊,同時有效分流博物館的客流壓力,提升整體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