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族羣罹乳癌 親友陪伴添助力
醫師提醒乳癌是臺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定期篩檢可及早揪出及早治療。(鄭鬱蓁攝)
乳癌是臺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衛福部統計,臺灣乳癌病人確診年齡比歐美提早10至20年,好發於40至50歲的中壯年族羣,醫師表示,這些同時肩負家庭經濟支柱與主要照護者角色的「三明治族羣」,常揹負着「不能倒下」的壓力,即使身體不適,仍心繫家庭,此時唯有醫療與親友陪伴雙管齊下,才能打造抗癌「雙塔」。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雨萱表示,中壯年的乳癌病人,若能有親友陪同治療和回診,不僅能幫助理解治療內容,也能穩定情緒,降低治療風險。例如她的門診,就收治一位年輕乳癌病人,總是由婆婆陪同回診,不僅幫忙分擔家務,也讓她能更安心專注於治療。
同時,她也觀察,許多年長病人「怕孩子擔心、影響工作」,常婉拒孩子陪診,她呼籲,子女應該主動關心、參與,不要等父母開口,陪伴是治療過程中最珍貴的支持。
馬偕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指出,根據傳統乳癌分型,HER2強陽性病人約佔總體乳癌的15%、三陰性約佔10%,而荷爾蒙陽性病人則超過7成。而三陰性和荷爾蒙陽性病人,約有4至6成的癌細胞可偵測到少量HER2表現,推估總體乳癌患者中,超過一半屬於HER2弱陽性。
張源清表示,過去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受惠於標靶治療,HER2陰性的患者則主要依靠荷爾蒙治療、化療等,而目前健保已有給付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不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也爲HER2弱陽性乳癌患者也帶來新的治療可能。
張源清強調,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乳癌治療新選擇不斷問世,疾病存活率與早期發現密不可分,建議符合公費篩檢資格的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檢查,及早面對、處理,纔是打贏抗癌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