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委主要負責人被免職,爲權力任性敲響警鐘!

4月15日,河北廊坊通報了“廣告牌匾禁用紅藍黑底色”一事的初步調查結果。面對這樣的處理結果,很多人並沒有感到意外,或者說,在人們的認知中,這本就該是處理此類事件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在輿論發酵多日以來,除了“廣告牌匾禁用紅藍黑底色”本身的不合理引發廣泛質疑外,涉事地方的沉默以對,同樣讓人感到不解。

雖說這個過程中,諸如當地城管等行政部門曾就此事對媒體有過零星的迴應,然而,“不心疼錢可改回原色”等輕佻迴應,非但無益於平息輿情,反而激起了輿論的新一輪質疑。

人們爲何執着於對此事的追問?除了出於對地方相關部門行爲的不解,還有對權力之手過度介入市場經營活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反感。而從更深層面去看,輿論表現出來的這種姿態,其實也透露出其對地方政府“科學決策、依法行政”的期待。

從公開報道看,這些年來,不少地方都要求讓政府做好“店小二”。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一邊喊着“科學決策、依法行政”的口號,一邊卻依舊熱衷於做“大管家”,肆意插手市場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

回到這起風波,事件曝光之初,不少網友就在網上質疑,這個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要求,是怎麼出臺並且“層層落實下去”的?決策過程有沒有應有的科學評估?相信,這些疑問後續也會得到一個權威迴應。

說到底,一地的營商環境是否優良,關鍵在於當地的法治環境是否經得起審視。而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是否恪守權力邊界,是否依法行政,是否當好“有爲政府”,就是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法治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營商環境。這一點,必須被各地政府謹記。

撰稿 / 馬小龍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