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支撐點,春節旅遊“新年俗”正在成型?

今年春節,朋友圈裡曬旅遊的朋友越來越多,曾經去親戚家串門爲主的春節,現在流行着旅遊熱。春節去旅遊,正成爲一種"新年俗"。

大年初七,全國網友還在假期時間,各大網站有關春節旅遊盛況的報告紛紛出爐。美團旅行的數據顯示,假期前五日,"春節旅遊"搜索量整體上漲168%,00後深度旅遊熱門城市爲西安、重慶、北京、成都、南京、洛陽、長沙、上海、廣州、哈爾濱。

途牛《2025春節出遊消費盤點》數據顯示,更多途牛用戶選擇了5至6天或3至4天的出遊行程,出遊人次佔比分別爲38%和21%。此外,也有近10%的用戶選擇了8天以上的出遊行程。

2月4日,攜程發佈的《2025年春節旅遊總結報告》顯示,超半數遊客集中在農曆初五、初六返程,8天法定假期的靈活性也讓不少遊客選擇延長旅途,節後錯峰返程。跨境遊整體訂單同比去年增長三成,其中入境遊門票訂單同比去年增長180%,入境遊酒店訂單同比增長超6成。

從去年開始,春節旅遊熱就已被外界所關注,今年各地爲了吸引遊客前來,也紛紛積極行動起來。

就今年春節旅遊熱況中可以發現一種趨向,作爲全年唯二的小長假,選擇春節期間旅遊的人開始變多,國人也正在習慣從過年拜年到過年出去玩的變化。

各地開始重視"春節經濟"

蛇年春節是首個"非遺版"春節,2025"中國年"的年味也更加凸顯。

據央視報道,截至2月2日,江蘇各地博物館舉辦500多項主題活動,有52家文博場館延長開放時間;陝西曆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華山景區是遊客較爲集中的景區景點。陝西全省五星級飯店入住率持續增長,平均入住率超七成。

文旅部也認爲,當前過旅遊年、過文化年已經成爲新的年俗。

據主編留意各地新聞發現,全國各省市在春節期間大多都準備了和文旅相關的活動,年味自然是最主要的元素。單是朋友圈也能發現,有的家庭全家在春節期間選擇三亞、上海等熱門旅城市遊玩,甚至全家出國旅遊的朋友也不在少數。

傳統新年習俗包括拜年、吃餃子、發紅包、貼春聯和放鞭炮等環節,這幾乎是中國人過年都要"執行"一遍的老習慣。不過,從歷史發展的視角來看,這些我們看起來習以爲常的很多項目,都是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逐一出現的。

比如說,在唐代纔開始登門拜年和"拜年帖"、宋代纔開始放鞭炮等習慣,接竈神、貼門神、守歲、十五賞燈會等活動在明代纔開始盛行,直至清代猜燈謎纔在春節普及。因此,說春節旅遊成爲新年俗,並非是一種樂觀的說法,而是根據現實的一種靠譜的預測。

在北京不僅有傳統的廟會可逛,春節期間,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大望京建築組羣、京廣中心、亮馬港灣、CBD區域、華潤時代、高碑店地區同心橋7個點位同時上演燈光秀,把春節喜慶元素玩到了極致。

另據上海旅遊大數據監測,春節假日前四天,上海共接待遊客943.5萬人次,同比增長7.61%。今年春節期間,上海推出127項文旅臻選活動。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舉辦"迪士尼奇幻冬日冰雪節",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與"毛茸茸派對"IP強強聯合,舉辦毛茸茸派對"蛇來運轉"新年快閃活動。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推出龍宮神仙節,以龍宮爲文化之引,靈蛇獻瑞爲故事概念,重磅打造龍宮神仙節系列主題活動等等,同樣是招數使勁把春節氛圍推向了高潮。

還有值得說的古城西安,據西安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西安年·最中國"2025新春文化旅遊活動持續52天,非遺盛會、非遺線路、非遺演藝、非遺好物四大系列千餘項活動陸續推出,涵蓋893項新春主題活動及景區門票減免等內容的惠民政策相繼落地,讓市民遊客體驗濃濃年味。

其實,只要你勤快點,就能很快搜集各地的春節活動新聞。總之一句話,無論是吸引遊客,還是爲了吸引春節短期返鄉的市民,各地都在重視春節期間打造各種傳統和熱門的文旅項目。

可以說,正是因爲春節期間可玩的地方變多了,旅遊熱纔有了成爲新年俗的可能。

"新年俗"流行的三個支撐點

以前到了春節,回家與團圓是主題,爲何說未來在春節旅遊會是一種新年俗?這種明顯和傳統過節習慣違背的現象,真的會演變爲一種長期年俗嗎?主編的答案,會的。

以初八正式上班爲節點,蛇年春節長假還未結束,目前各大互聯網平臺只是發佈了一些預測性報告。但以2024年春節期間旅遊熱來看,這種趨勢正成爲一種"新常態"。以2024年春節假期作爲參考,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6326.87億元,同比增長47.3%。

這一數字,正在接近國慶期間的旅遊數據,可見相比國慶長假的熱況,春節旅遊經濟還有很大的可挖掘空間。2024年國慶節假日7天,全國國內出遊7.6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9%,較2019年同期增長10.2%;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7008.17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3%,較2019年同期增長7.9%。

第一個支撐點,春節是全年唯二的長假;中國作爲一個勤勞的國家,法定假日總體並不多,結合調休這種特別的節假日安排,湊成了國慶、春節兩個能夠連續休息7-8天的長假,加之調休後五天時長的勞動節,全年適合旅遊的時間也就這三個中長假期間。

我們從過往數據,能夠感受到國慶旅遊已經成爲一種慣例,無論出遊人次和消費規模都已相當可觀。春節作爲回家團圓的傳統節日,加之處在冬季時間,過去在文旅經濟方面並不突出。近些年,由於旅遊消費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開始打起春節的"算盤",很多家庭選擇全家出遊,一些年輕人也把春節當做難得可以出去玩的假期,逐漸開發了春節在旅遊方面潛藏的能量。

第二個支撐點,小家庭化趨勢的助推;社會結構的變遷往往和時代大背景息息相關,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過去大家族的社會結構瓦解,小家庭化成爲一種趨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家庭戶平均規模爲2.62人/戶,相較於2010年的3.1人/戶明顯下降。另外,小農經濟時代人口流動緩慢,農村或鄉鎮都是鄉里鄉親,過年成爲各個家庭間互相走動的主要時間,現在外地就業、外地求學的情況越來越多,春節期間這種走動的必要性正在減弱。

從新年很多年俗來看,如果不去親朋好友家串門,小家庭完全可以選擇異地過年,甚至出境過年。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2025年春運期間,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總量將達到約90億人次,其中自駕出行佔比高達八成。

另據攜程數據,預計在2025年春節出遊的遊客中,親子家庭的佔比將增至49%,訂單量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75%。租車依舊是家庭出遊的熱門選擇,2025年春節期間,國內租車訂單較2019年增長了240%。

第三個支撐點,各地挖掘春節文旅消費熱情高漲;如果你春節外出遊玩,能夠明顯感到節日的氣氛,只要是人流密度高的地方,必然會張燈結綵。小區裡會貼新春標語和掛紅燈籠,商場會引進和春節相關的商業活動,景區更會圍繞春節元素做足功夫。來自社會各界的投入和努力,讓人很難不走出家門。

不僅國人對現在的春節無比喜愛,一些老外也受這種氛圍感染,帶動春節期間入境遊的熱潮。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預測,今年春節假期全國口岸將迎來新一輪出入境客流高峰,日均出入境人員將達185萬人次,較去年春節假期增長9.5%。

大型國際空港口岸出入境客流略有增加,預計入境客流高峰主要集中在2月3日至4日(正月初六至初七),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天府機場日均出入境人員預計分別達到4.2萬、9.5萬、4.8萬、1.9萬人次。

攜程最新數據顯示,1月28日至2月4日春節假期期間,入境遊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激增超過1.5倍。

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爲隨着歷史變遷而變化的年俗,內容本身就不是一成不變,旅遊作爲現代商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國慶熱到春節熱,也是它越來越受國民接受的一種外在呈現。

當我們於春節依舊發紅包、吃餃子、點菸花時,也開始逐步接受外出旅遊。

不得不說,國人春節旅遊的慣性正在形成,以歷史經驗來看,春節旅遊成爲新年俗並非不切實際的假想,它正在從一種少數家庭選擇的新鮮事物,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習慣。

引用報道:

紅星新聞《首個"非遺版"春節,各地無人機表演火出圈,工業城市年味濃》

北京日報《春節假期,北京推出近萬場文化活動,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央廣網《春節前四天上海共接待旅客943.5萬人次 127項目文旅臻選活動共慶喜樂安寧"中國年"》

金臺資訊《西安:年味悠長新意濃》

齊魯晚報《團圓度假兩不誤:在旅途中過年,全家自駕出遊成新風尚》

人民日報《入境旅遊市場呈現良好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