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適合你嗎?
來源:光明日報
【健·真言】
又到三伏天,此時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也是“春夏養陽”養生保健的“黃金時期”。中醫理論認爲,三伏天是陽氣最旺盛的階段,人體的氣血運行最爲通暢,毛孔張開,經絡也最爲活躍。此時進行三伏灸,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能最大限度地藉助自然界的陽氣,溫陽散寒、祛溼通絡、扶正祛邪,爲秋冬儲備陽氣,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
三伏灸,有何神奇之處?在寒冷的冬季,許多人會感到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甚至出現宮寒、胃寒等問題。三伏灸是依據“冬病夏治”理論,利用艾草的溫熱刺激,通過點燃艾條,將溫熱的藥力滲透到穴位,溫通經絡,提升機體陽氣,如同在寒冷的冬日裡,給自己點燃了一把“小火爐”,以改善人們在冬季易感疾病的發作。
而且,三伏時節溼氣重,人體容易受溼邪侵襲,導致關節疼痛、肢體沉重、身體睏倦。三伏灸的溫熱刺激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祛除體內的溼氣。艾灸時,身體微微發熱,就像在體內開啓了一臺“除溼機”,將溼氣排出體外,讓身體輕鬆舒暢。
三伏灸不僅能驅寒祛溼,還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通過艾灸特定的穴位,如足三裡、關元等,可以調節人體的臟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就像給身體穿上了一件“防護衣”,幫助我們抵禦外界的病邪,預防感冒、流感等常見疾病。
不過,三伏灸要注意艾灸時間與溫度。每伏連續灸3天,每天艾灸時間不宜過長,成人一般不超過60分鐘,兒童20分鐘左右,一共灸三伏。艾條與皮膚保持3~5釐米距離,以局部皮膚溫熱爲度,避免燙傷。最佳艾灸時間是上午9—11點,此時陽氣升發,效果最佳。艾灸時保持通風,但要避免直接吹風或空調直吹,防止寒邪入侵。空腹、飽餐後1小時內及過度疲勞時不宜施灸。艾灸後2小時內勿接觸冷水、游泳或洗浴,防止毛孔張開受涼。
雖然三伏灸好處多多,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以下人羣需謹慎或避免。
陰虛火旺或實熱體質者:表現爲口乾舌燥、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艾灸可能會加重內熱;皮膚敏感或破損者:局部有潰瘍、溼疹、創傷或嚴重過敏時,熱刺激可能加重感染或皮炎;特殊疾病患者:包括嚴重糖尿病(影響皮膚癒合)、活動性肺結核、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病患者等;孕婦及經期女性:孕婦、經期婦女需謹慎或避免艾灸;2歲以下兒童:皮膚嬌嫩,需謹慎使用;極度虛弱者:長期體虛怕冷、免疫力低下的老人,需醫生評估耐受性;等等。
那麼,三伏灸更適合哪些人呢?
陽氣不足者:如果你經常感到手腳冰涼、畏寒怕冷、容易疲勞、精神不振,那麼三伏灸可以幫助你溫補陽氣,改善這些症狀;慢性疾病患者:如果你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胃寒、胃痛)、慢性婦科疾病(宮寒、痛經)、慢性骨關節疾病(風溼性關節炎、骨質增生)等,三伏灸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免疫力低下者:如果你經常感冒、容易生病、體質虛弱,那麼三伏灸可以幫助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亞健康人羣:如果你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壓力大、失眠、焦慮等亞健康狀態,三伏灸可以幫助你調節身體機能,緩解疲勞,改善睡眠質量。
(作者:孫潔,系北京小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康復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