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航日虧數百萬元 暑運票價不漲反跌難逆全年虧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江虹 實習生 蔣中陽 北京報道

7月14日,國航、東航和南航三大航司相繼發佈2025年上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虧損在16億元至24億元之間,儘管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但與美國航空巨頭達美航空同期近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7億元)淨利相比,中外民航市場冷熱不均情況依然明顯。好在海航控股的扭虧爲盈,爲國內市場增添一抹亮色,折射出行業復甦的複雜圖景。

下半年國內民航市場能否否極泰來?從目前暑期市場機票預訂情況來看,旺丁不旺財的狀況還在持續,各航司很難藉助暑期旺季實現全年扭虧爲盈的目標。

三大航減虧

2025年上半年,中國三大航在國內經濟平穩增長與民航客運市場持續向好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減虧成績單。國航預計淨虧損17億元至22億元,扣非後淨虧損18億元至24億元,較2024年上半年淨虧損27.82億元、扣非後淨虧損34.40億元顯著改善。

東航預計淨虧損12億元至16億元,扣非後淨虧損16億元至2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淨虧損27.68億元、扣非後淨虧損29.67億元,減虧幅度同樣可觀。

南航預計淨虧損13.38億元至17.56億元,扣非後淨虧損17.54億元至23.80億元,儘管淨虧損略高於去年同期的12.28億元,但扣非後淨虧損較上年同期的34.64億元大幅收窄。

三大航的減虧得益於多重努力。國航通過提升飛機利用率、實施“保價爭量”營銷策略和強化成本管控,顯著改善經營效益;東航聚焦上海樞紐建設,新開和加密多條國際航線,推行“航空+文旅商展”立體營銷,同時深化數字化轉型和成本管理;南航則精準投放運力,強化客貨銷售,力求提質增效。

資深民航專家、廣外南國商學院教授郭佳指出,三大航虧損的主要因素包括高鐵對短途航線的衝擊和票價收益不足。儘管客運量已恢復甚至超2019年水平,但平均票價低迷,呈現“旺丁不旺財”的現象,運力恢復未能有效轉化爲實際收益。

相比之下,海航控股預計2025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4500萬元至6500萬元,同比實現扭虧爲盈,顯示出靈活調整運力和精細化管理的優勢。相比之下,三大航因規模龐大,戰略調整相對緩慢。

暑運旺丁不旺財

上半年,中國民航業復甦動能顯著增強。航班管家數據顯示,民航旅客運輸量達3.7億人次(僅含境內航司承運數據),同比增長5.9%,較2019年增長15.4%,其中國內(含地區)增長16.8%、國際增長28.4%,國際旅客運輸量已超2019年同期。暑運期間(7月1日至8月31日)預計旅客運輸量達1.5億人次,同比增長5.4%,執飛客運航班106.1萬架次,同比增長3.9%。航油價格較2024年同期下降約10%,顯著減輕了航司成本壓力。

近三年暑運數據進一步佐證了復甦趨勢。2023年暑運旅客運輸量爲1.3億人次,較2019年暑運同期增長7.4%。2024年暑運旅客運輸量增至1.4億人次,同比增長12%,較2019年增長18%,國際航線運力恢復至2019年的90%。基於近三年暑運數據及2025年上半年的行業表現,預計2025年下半年三大航有望進一步縮小虧損,疊加航油成本下降和出境遊需求井噴,行業盈利前景更爲明朗。

然而,復甦之路並非坦途。飛常準的暑運航空運行數據顯示,今年7月1日到7月14日,全國機場執飛客運起降43.97萬架次,同比增長3.4%,完成旅客吞吐量6344.7萬人次,同比增長4.4%,境內航線平均票價959元,同比降低7.1%,境內航線座收也同比降低6.6%。

也就是說,從暑運第一個月的前半段來看,旺丁不旺財的狀況還在持續,暑運票價不漲反跌爲航司的盈利前景蒙塵,畢竟航司一年中最重要的盈利窗口便是暑運。硬幣的另一面是,境外航線的表現則在持續好轉,7月1日-7月14日,全國機場執飛境外客運起降3.3萬架次,同比增長12.8%,完成旅客吞吐量540.2萬人次,同比增長11.1%。

郭佳表示,航司全年扭虧需關注暑運表現,包括消費者出行意願和天氣因素(如減少颱風干擾),以及票價水平的提升。行業主管部門正通過刺激消費、精準調控運力等措施支持航司,但全年扭虧仍面臨較大挑戰。另外,高鐵網絡對短途航線的擠壓、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全球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以及匯率波動和供應鏈中斷,都爲行業復甦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