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四季平平淡淡,這是生活最美好的樣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穎穎 劉振宇 牟靜萍

“你告訴奶奶和叔叔阿姨們,這個是什麼昆蟲呀?”“你給叔叔阿姨們介紹一下你做的這個麪塑是什麼動物呀?”每天早上,跟還在上幼兒園的孫兒互動,是張秀紅最快樂的時光,當孫兒正確回答出問題,她的臉上洋溢着開心又自豪的笑容。

張秀紅的日常與很多“奶奶輩”的人一樣,在家幫孩子張羅着日常瑣事、帶帶孫兒;而她又與很多奶奶們不太一樣——從2013年開始,每週都要透析3次,一次4個小時。

張秀紅的尿毒症是由天生的多囊腎發展而來。在開始透析的前十年,她就知道自己有一天可能會透析,因此心態相較於其他突然檢查出來病情的腎友來說,要平穩一些。

“有些腎友跟我交流的時候會說‘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我勸他們,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國家給報銷的也多了,你就把咱們這種生活方式當成是‘上班’,做好你該做的事。”

早上,張秀紅會給家人準備好早餐,等兒子兒媳去上班、孫兒去上幼兒園後,愛乾淨、勤快的她又開始收拾家裡的角角落落。還有三隻貓陪着她,有撿來的流浪貓,也有腎友養不了送她的,在她的調教下,三隻貓都很乖,甚至還會陪她去遛彎。

櫥櫃上,擺放着孫兒製作的手工品、老一輩留下來的老物件,還有她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副,畫面中是一束粉色的花,她說那是前幾年她心理狀態不太好時,兒子給她報的繪畫班的“作業”。“當集中精力在畫畫中時,很多煩惱就沒有了”。

在張秀紅的臥室裡,擺放着一臺老式縫紉機,那是她的母親搬家時被她“要”來的。她說,小的時候經常偷偷去踩。“你看這條裙子,就是我用這臺縫紉機自己做的”,張秀紅拿起衣架上掛着的一條毛呢半身裙笑着說。

小區的超市,也是張秀紅常去的地方。她買了豬肉、芹菜、西紅柿以及小白菜。“威高醫院的護士們經常跟我們說哪些蔬菜含鉀高要少吃、焯水吃,尤其是現在春天到了,很多瓜果下來了,更得注意。”

中午,她炒了一份芹菜肉絲,搭配之前滷好的雞爪、自制的米腸和膠東餑餑,便是一餐符合醫護要求的營養午餐。

每週二四六的下午,是張秀紅固定透析的日子。天氣好的時候,她自己騎電動車過去,不好的時候就打車。換衣服、量血壓、稱重、躺在牀位上,等待熟悉的護士給她上下機。

下機的時候,頭髮有點亂了,張秀紅仔細整理了一下。她打算先打車去超市買點雞蛋。天色微微暗下來,出租車停在張秀紅跟前,車窗上貼着一張海報:“祝你今天愉快”,這恰巧也是張秀紅想對腎友們說的。

去年年底,張秀紅的兒子給她策劃了一場日本的“透析馬拉松”旅行。在威高透析的幫助下,提前聯繫好日本的透析中心,確保她在異國他鄉能夠順利透析,享受旅程。

在日本透析時,她驚喜地發現,堅持透析長達50年的也大有人在,“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會給我更多的歡樂和希望,對於外界來說,這是腎友的一次出國之旅,但對於我個人來說,這卻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出國遊,因爲有衆多的‘守護者’,爲我的安全‘鋪路’,正是他們的默默付出,才讓我們看到更多希望,對我們而言也更有信心能夠堅持下去。我也想跟病友們說,要勇於嘗試,如果再有機會,我還是會選擇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