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臭味、等不到! 臺灣垃圾車收運模式再掀網路論戰
圖爲垃圾車沿街清運情形。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蔡維斌攝影
在臺灣,等垃圾車倒垃圾早已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垃圾車到底方不方便」卻再次引發討論。有網友直言,現行制度看似周全,卻讓許多人「等到心累」,甚至質疑50年來毫無進步。
原PO在「mobile01」上分享,住家方圓500公尺內每天至少有四個時段垃圾車經過,但若工作時間落在下午3點到晚上11點,等於完全沒機會丟垃圾。他更點出幾大困境:垃圾車尚未到就得先站在路邊等,沿途收運造成塞車與臭味,對無法配合時間的上班族來說更是頭痛。
文章一出引來大批網友迴應,有人認爲「定時定點收運纔有效率」,也有人建議學習日本、美國的做法,設置集中收集點或垃圾桶;但反對者則提醒,臺灣過去曾嘗試過集中點制度,卻引來髒亂、蟑螂與惡臭,才改成現在的「垃圾不落地」。
也有網友直言問題不在清潔隊,而在制度設計,「一成不變30年,難道不能更好?」支持者則呼籲政府應結合科技,例如即時定位、智慧垃圾桶或社區集中回收,以減少民衆等待與塞車的時間成本。
臺灣「垃圾不落地」政策推行時間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由臺北市率先實施,隨後擴展至全臺,取消路邊垃圾桶,改爲定時定點的垃圾清運方式。究竟垃圾制度要「維持現狀」還是「推動改革」?有人認爲臺灣環境潮溼、人口密集,不容易套用國外模式,但也有人強調,民衆每天在路邊等待的時間加總起來,就是龐大的社會成本。臺灣垃圾車「載走的」不只是垃圾,也裝載着一場關於制度效率的長年爭議。
許多縣市都有開發「垃圾車App」,讓民衆能準確預估到站時間、即時掌握車輛位置,不用再拎着大包小包垃圾在外久候。圖爲「宜蘭垃圾車」App。圖/取自「宜蘭垃圾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