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在中國跑不動?不是模式問題,是缺一個“支付寶”
這幾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說: “SaaS 在中國不行,水土不服。”
爲什麼在美國已經是主流模式的 SaaS,到了中國就屢屢受挫? 難道真的是中國市場太特殊,模式本身就行不通?
如果只看表面,你會以爲問題是 “訂閱費收不上來”。 但往下挖幾層,你會發現,這背後牽扯的是 習慣、人性、乃至社會機制。
你有沒有發現:爲什麼訂閱費總是收不動?
幾乎所有 SaaS 銷售都被客戶問過: “能不能一次性買斷?我不想年年續費。”
在國內,很多老闆覺得:
爲什麼老闆更喜歡買斷,而不是訂閱?
這種心態並非“老闆固執”,而是過去二十年的 路徑依賴。
國內軟件行業長期是 一次性買斷 + 定製化交付:
而 SaaS 要求 持續付費、持續信任,在這種習慣下,自然顯得“不安全”。
更深一層:老闆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真正的障礙不是習慣,而是不信任。
很多老闆都會想:
這是典型的 信息不對稱:
再往深一層,是 社會機制 的問題。
這裡說的“社會機制”,不是公司內部的制度,而是整個市場環境:
於是 SaaS 的邏輯 —— “我承諾長期服務,你承諾長期付費” —— 在這種土壤裡自然難以成立。
一句話總結: 表象是訂閱難收,本質是契約缺位。
淘寶當年是怎麼解決“不信任”的?
如果到這裡就結束,SaaS 在中國似乎註定沒戲。
但歷史給過答案:淘寶。
20 年前,網購比 SaaS 還“不靠譜”:
是不是和今天 SaaS 的擔憂一模一樣? ——都是“不信任”。
淘寶的做法不是勸大家“相信商家”,而是 制度創新:支付寶擔保交易。
淘寶不是靠教育市場,而是靠制度,把“不信任”直接切掉。
SaaS 的出路,會不會也在“制度創新”?
SaaS 也一樣,問題不在模式,而在 信任缺口。
未來的解法,可能來自:
淘寶的啓示是: 不信任是可以被制度創新重構的。 不管機制來自行業、企業還是政府,本質都是: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任。
最後留一個問題
SaaS 的困境,看似是收費難,實則是 信任缺。 信任背後,是 契約稀薄。
淘寶已經證明: 信任不是靠說服,而是靠制度去重建。
那麼問題來了: 你覺得,下一個“支付寶時刻”,會不會出現在 SaaS?
本文由 @橙子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