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隱若現的“手”

西方經濟學家似乎一直對“手”有所偏愛。

早在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就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即在組織良好的自由市場經濟中,個人的自利行爲會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地調節生產和分配,從而促進社會整體利益。這種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引導着經濟活動的運行,使市場成爲一種“可以不斷地通過競爭將個人的貪婪轉化爲社會一般福利的均衡機制”。

到了20世紀,美國企業史學家、戰略管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艾爾弗雷德·錢德勒又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了一個名爲“看得見的手”的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在許多經濟部門,管理作爲“看得見的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此外,還有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扶持之手”,以強調國家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等。

今時今日,“手”的隱喻已經深深嵌入西方經濟學各學派的研究,貨幣理論自然也不能免俗,這可能就是《貨幣之手》書名的緣起。

本書的兩位作者約翰·範·奧弗特維德和斯汀·羅切均爲比利時經濟學家。前者曾任比利時財政部部長,後者曾任比利時財政系統的政策顧問,二人都是金融和貨幣事務的“圈裡人”。在他們看來,西方經濟學中各種關於“手”的描述都適用於央行,但都無法概括“21世紀央行的本質”,二人更傾向於使用“魔法”這個很不學術範兒的表述。

神秘而強大是貨幣之手給人最直觀的印象。一方面,央行業務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其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數據多且龐雜,推導模型也是層出不窮。更關鍵的是,其具體操作過程還尤其講究對“度”和時機的把握,難怪美國經濟學家卡爾·布朗訥將其稱爲“一門深奧的藝術”,而非一項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央行政策的影響力極大。作者稱,“央行行長就像‘魔法師’”,其強大之處不僅在於“能讓宏觀經濟隨着貨幣政策的指揮棒起舞”,更重要的是,在危機時期還能讓央行充當“救世主(最後貸款人)角色”。

這種“魔法”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面對危機,貨幣政策傳統工具箱的侷限性顯露無遺,於是多國央行陸續推出了新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對於這些新工具,《貨幣之手》進行了大量批判性分析。作者舉例稱,零利率政策讓低效企業苟延殘喘,阻礙了創造性的發揮,使經濟運行患上了“殭屍綜合徵”;“樹懶綜合徵”則指監管改革滯後於金融創新,使政策制定者淪爲市場的被動反應者;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央行的“貨幣之手”雖然暫時拯救了瀕臨崩塌的金融系統,卻也埋下了債務膨脹、資產泡沫與權力失衡的種子。

此外,作者還提醒,隨着央行逐漸獲得貨幣賦予的超級權力,其政策獨立性也被相應地削弱。當非常規貨幣政策被頻繁使用,“想要改變慣有行動,這是非常困難的”。所謂股市下跌5%即觸發降息的“鮑威爾看跌期權(Powell Put)”,就是政策獨立性被削弱的一個縮影,“條件反射式的救市讓央行成了自己政策的囚徒”。

這應該也是作者將央行政策形容爲貨幣之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市場預期與貨幣政策形成了強綁定,就相當於貨幣之手的“手腕”上多了一條繩索,而繩子的另一頭不一定在誰的手裡。

儘管存在諸多問題,本書依舊認爲央行對金融市場的干預是必要的,但需要形成新的有效框架,使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具有針對性。作者稱,當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的一大挑戰是“非常規貨幣政策和極高債務水平形成的扭結”,而要解開這一扭結,央行至少需要做到兩件事,其一是重新審視通脹目標,不必對2%的通脹率過於癡迷;其二是將更多影響金融穩定的變量和參數納入決策過程。

需要明確的是,本書雖然是一本金融史著作,但其更多關注的其實是金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的是各國在不同時期不同貨幣政策的不足之處。其所選取的案例大體集中在歐美髮達國家,分析框架也主要基於西方流行的“現代貨幣理論”,因而並不適用於全球所有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可以被視作一本入門指南,一方面其可以激發讀者對央行以及貨幣政策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打破市面上關於央行的種種神話,讓央行更有力有效地調控經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肖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