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田項目:華北平原農業綠色轉型新引擎

來源:環球網

在農業綠色轉型的征程中,先正達集團中國發起的潤田項目在華北平原大放異彩,有力地推動着傳統農業格局的重塑與升級。

小麥作爲我國第二大口糧作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華北平原作爲全國最大的小麥產區,種植面積佔比高達 68%。然而,傳統小麥種植模式深陷困境。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致使土壤耗水量劇增,土壤退化問題嚴峻;極端天氣如干旱、暴雨頻繁侵襲,小麥產量波動劇烈;粗放的管理模式下,農業投入品使用失當、農藝管理缺位,導致農資成本高企,農戶收益微薄;冬小麥種植實用技術應用率低,共性技術精準度欠佳,關鍵綠色技術亟待突破。

潤田項目自 2020 年啓動後,迅速與專業技術部門攜手,在多個試驗農場開展小麥保護性耕作技術實踐,並對土壤指標和小麥產量進行跟蹤監測。期間,邀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爲基層農藝師舉辦土壤健康知識培訓,深入闡釋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土壤健康、小麥穩產的內在聯繫,爲技術推廣築牢理論根基。

歷經四年的試驗示範,監測數據彰顯小麥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卓越成效:土壤健康顯著改善,小麥穩產有了保障,農戶種植成本降低,收益穩步提升。潤田項目組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爲中大型種植戶打造了集交流研討、現場觀摩、方案預定、農機培訓、現場交付等於一體的專業服務體系,推廣範圍持續拓展。

2024 年 4 月,“MAP 邁保豐——保護性耕作豐產增效技術方案”應運而生,爲規模化農業種植主體提供了從免耕播種、綠色防控到收穫、收儲、銷售的一站式服務。2024 年 8 月,項目持續發力,協同推進邁保豐方案推廣,邀請專家現場授課,擴大影響力。9 月 27 日,組織農機手培訓活動,確保方案高質量落地,鞏固了專業服務形象。截至目前,項目爲 1.7 萬餘本地農戶提供再生農業實踐培訓,助力小麥增產約 4%,實現每公頃土壤蓄水 300 立方米、淨收益 2600 元(約 360 美元),在華北平原推廣冬小麥保護性耕作超 5.6 萬畝。

農戶梅繼彬便是這一變革的生動例證。採用中化農業 MAP 保護性耕作技術後,他省去旋耕、撒肥環節,免耕播種保墒提肥效,小麥收成顯著提高。新農機的應用還優化了生產時間安排,玉米晚收也不影響小麥播種。

MAP 邁保豐方案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中流砥柱。憑藉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提升土壤肥力,促進農產品量質齊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具體而言,減少農機進地次數,穩定糧食產量,降低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有機質與養分,節約種植成本,推動農田減排固碳,爲探索農業新質生產力開闢新徑。

中國農業大學李保國院長指出,當下農業經營者整合土地規模經營、保護性耕作技術、專業化服務與標準化管理的模式,堪稱“梨樹模式”升級版,有力提升生產經營效益,促進土壤健康,保障農民利益,爲現代農業注入強大動力。

如今,保護性耕作理念在我國深入人心,技術從黑土地延伸至華北平原。在重點推廣區域,該技術已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認可。潤田項目 2.0 揚帆起航,協同推出再生農業商業解決方案,持續助力各類農業活動,推廣面積達 2.6 萬畝。這一系列舉措正引領華北平原農業邁向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新未來,推動更多農戶革新種植模式,提升 MAP 區域服務與交付能力,構建起強大的農業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