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名醫喪命處不是危險路口 北市仍要祭兩大策略改善

臺北市中正區昨天早上發生公車撞行人的死亡車禍。記者翁至成/翻攝

北市中山南路、愛國西路口昨發生公車撞死行人事故,交通局長謝銘鴻認爲事發地點的優化方向,一是可評估在槽化島增設「行人燈」,加強提醒行人目前綠燈剩餘秒數,行人可判斷是否繼續通過。二是評估行穿線有無調整停等庇護空間的可能性。

交通局長謝銘鴻說,依據交通部道安資訊網,中山愛國路口近3年並非列爲危險路口。該處屬於大型路口,行穿線全長69公尺,考量對角穿越時間較長,實施行人專用時相的確不易;該路口週期150秒,該行穿線綠燈69秒、紅燈爲81秒,符合設置規則的規定,綠燈秒數足以讓行人從A點穿越至B點,雖無行人專用時相,但有行人早開時相。

他表示,實施行人專用時相,車輛、行人等待下一個綠燈的時間會較久,且行人專用時相大多適用於人潮多、中小型的路口,但少數大型路口的特定時段也有設置,例如和平建國路口鄰近花市、玉市,因下午在行人穿越的需求量大。

謝銘鴻表示,交通局與警察局將於7月21日現場會勘,針對事故原因檢討,至於事發地點、中山愛國路口西北角無行穿線退縮,也會納入評估調整。是否增加庇護島?他認爲,需再審視車流軌跡的安全性,將請同仁於會勘時一併討論。

另外,交工處配合新工處路面更新,每年至少改善40處路口,納入行穿線退縮、增設庇護島、行人早開時相等評估;今年上半年已完成19處路口改善,包含16處行穿線退縮、3處庇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