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兩個字,化解“理想重卡對撞”帶來的爭議?

假如理想,在i8對撞乘龍卡車的那則視頻裡,標註上“廣告”兩個字,哪怕小到肉眼看不清,也壓根不可能有後面發生的這一系列事......

理想i8上市已經過去了好幾天,熱度依然不減。但伴隨着人們對於新車的討論聲,理想i8發佈會上的那條重卡碰撞測試視頻,卻意外地同步出圈了。

僅從流量角度來看,對撞雙方無論是新車理想i8還是被“擺了一道”的乘龍卡車,其實都“所獲頗豐”。這連續好幾天的熱搜,無數的話題討論,以及根本止不住的熱度,有媒體估算這效果大概得花一個億。似乎,一樁史無前例的多贏營銷案例,就此誕生了。

但請記住,僅限流量而已。

因爲從其他任何方面來看,這件事裡涉及到的所有車企,或是相關的權威檢測機構,其實沒有一個是贏家。

理想i8看似贏麻了,爭議其實也是最大的。

其實用乘用車與卡車甚至是其他移動壁障車對撞,並非理想汽車首創。在此之前,很多車企都這樣幹過,包括紅旗也曾對撞過解放等等。甚至可能就在此時此刻,也仍有車企正在進行此項測試。

那麼爲何唯獨此次理想i8的重卡碰撞測試,會產生如此大的爭議?

在筆者看來,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理想汽車將一次專業機構的“非標準性測試”,包裝成了一次符合“標準”的測試,進而用到了詮釋車輛安全性的宣傳裡。

在中國汽研的最新聲明函裡,清楚地說明了,“該測試項目僅驗證理想i8安全性,非標準車對車碰撞試驗,不涉及其他品牌車輛的安全性能評價。”

可無論是理想i8發佈會上播放的視頻,還是《關於理想i8安全性碰撞測試的說明》裡,都沒有任何地方提及到,此次測試的“非標準”性。只是一再強調委託機構(中國汽研)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刻意模糊了此次測試的真實屬性。

那什麼是標準車對車碰撞測試?它是必須嚴格遵循國際或國內認可的第三方標準組織,比如C-NCAP、E-NCAP、IIHS等所制定的測試方案,且有着正式標準、流程和設備所進行的試驗。同時,所有試驗用車、假人、場地、速度、角度、傳感器記錄,甚至試驗複測等都有着詳細規定。

非標準車對車碰撞,就意味着測試車輛非權威指定,甚至配重、假人擺放等參數都是自定的,測試場地和方法也不受監管。這樣的測試結果其可對比性、嚴謹性存疑。

簡單來說,筆者理解的這類測試,除了如中國汽研聲明函裡所說的“驗證i8安全性”之外,其最大的作用和目的,可能就是爲了宣傳。

加之其碰撞測試的結果爲,兩車發生碰撞後,乘龍卡車四輪彈起、駕駛室與貨廂甚至發生了分離,理想i8卻完整無缺。這樣屬實算是“完勝”的測試結果,自然也缺乏科學性和行業認可性。帶來如此大的爭議,一點兒也不稀奇。

就連理想都無法稱之爲贏家,“受害者”乘龍卡車在看似流量暴漲的情況下,卻被損害了品牌形象,影響了部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而此次的檢測機構中國汽研就更不用提了,其權威性和公正性都受到了不小的質疑。

違背常識都是其次,最可怕的是可能嚴重誤導消費者。

對於視頻中的“結論”,網上已有大量的解讀和“科普”。它不僅與人們心中“小車讓大車”的常規認知有着較大的出入,同時也存在諸多不符合物理學的方面。難怪有網友表示,假如牛頓先生坐在理想新車發佈會的現場,都會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

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可怕的,是看過了碰撞視頻的部分消費者,一旦開上理想i8,當現實當中剛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時,卻誤把視頻中的“測試場景”,搬到了真實的用車場景當中,從而釀成了無法收拾、不可挽回的局面。

雖然這樣的人一定是少數,但他們跟那些開車離開主駕,丟掉方向盤刷手機、看視頻,甚至躺着睡覺的人,本質上都是同一類人,真實且鮮活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對於他們而言,敢於嚐鮮和缺乏敬畏之間,僅僅只有着一道很模糊的界限。

原本爲了凸顯安全性的一則碰撞視頻,卻可能帶來不安全的隱患,產生一定的誤導作用,這纔是最可怕的後果。

這“一撞”,也撞塌了車企營銷亂象那面牆。

其實,拋開理想i8此次“完勝”的對撞測試結果不談,其真正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應該是當下車企的營銷亂象。

我們並不否認與卡車對撞是一種真實事故的場景模擬,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許多類似的案例。

但這樣的測試,首先得是權威機構的標準車對車對碰測試,只有這樣的測試才能更加詮釋車輛的安全性,才更科學和嚴謹。哪怕現在的許多權威機構,在愈發商業化的當下,已經變得不那麼純粹了,但它們的標準測試,也一定比非標準的測試更具行業認可性。

其次,類似的測試用在新車的宣傳上是否恰當,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測試在新車宣傳視頻中出現,本質上和那些懸崖翻滾、高空墜落等等一系列的“博眼球”測試都是一樣的。其本身的噱頭意義,要大於實際。

此外,據曾在車企主機廠工作過多年的人士透露,目前整個汽車行業裡存在着非常明顯的一個現象。即主機廠裡負責技術和研發的人員,與負責營銷的人,幾乎老死不相往來,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少得可憐。

從而也就造成了許多車企的營銷,缺失了技術研發人員的把關,類似第三方或者供應商提供的碰撞視頻或是數據,在沒有得到充分驗證的情況下,就直接變成了營銷口的“利器”。而直接發佈出去的後果,自然就是巨大的爭議。

但負責營銷的並不在意,他們更在意的是流量有多少?上沒上熱搜?市場上的輿論到底吹着什麼風?

馬曰:

一則新車發佈會上的視頻,帶來了如此大的後續風波,可能也是大家沒有想到的。本意爲了宣傳新車的安全性,卻因測試的“非標準性”從而帶來了較大的爭議,加之測試結果極大地挑戰了人們的常識認知且存在一定的風險和誤導作用,可以說此次的碰撞測試營銷化事件裡,註定沒有一個贏家,消費者到底會否買賬,也不難想象。正如筆者開篇所說,假如理想在視頻裡標註了那兩個字,或許就沒有後續發生的這一系列事。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衆號聯繫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