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敗選 比敗選本身的影響更深遠!
▲目前定調的主軸是大罷免是公民團體所爲,賴清德總統兼黨主席認定「不是某方勝利,也不是另一方失敗」。(圖/民進黨提供)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敗選不是傷害最大的事,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敗選,從中深刻反思檢討,客觀而準確地理解敗選原因,知所改進與調整,同時釐訂敗選之後的處理對策,將損害減到最小,並且以新的作爲追求最大的績效。
敢做不而不敢承擔 罷團及選民憤恨難平
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大失敗之後,有做深切檢討嗎?有從中淬鍊出教訓嗎?有改弦易轍嗎?
目前定調的主軸是大罷免是公民團體所爲,賴清德總統兼黨主席認定「不是某方勝利,也不是另一方失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講得更清楚「請不要把它(罷免)窄化成是一個政黨之間的對決,也不要把它扭曲爲是政黨之間的一個勝負。」他又想拉着這回積極而有爲的罷團,稱揚大罷免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公民運動」;綠營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則說,大罷免發起是「公民社會對反共護臺的堅持」。他們口徑一致,無非要把大罷免的失敗全推給「公民團體」。如此這般輕輕帶過責任,把大罷免定位成公民力量展現,無非想撇開政治責任,敢做而不敢承擔責任。
殊不知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深知「公民團體」只是協助民進黨動員的側翼,而非主其事者。民進黨立法院總召柯建銘發想在先,指導在後;賴清德多更次以黨主席身分下達軍令狀,要求黨內全力配合,最後以總統身分發表「團結十講」,添加大罷免柴火。
贏了坐享成果,輸了將敗績與責任全部推給罷團,公民團體被利用在前,選後被拿來當擋箭牌,難怪出錢出力又出洋相的曹興誠在第一回敗選後宣佈由民進黨完全接手,逃之夭夭,把責任與後續工作丟回民進黨。
他可能對執政當局毫無擔當感到寒心,而不願與這樣沒有道義的政黨並肩共戰。確實,府院黨在敗選之後想要船過水無痕,不給個交代,沒有一絲自感其非的歉意,也沒有改弦更張的一點跡象,令他、罷團及選民更是憤恨難平。
民衆最不能諒解的是大罷免的起心動念純粹基於一黨之私,想要扳倒在野黨在立院居多數席次的優勢地位,用大罷免回覆完全執政,在過程中不惜將臺灣民主捲入仇恨及惡鬥的泥淖中。選民既不認同這個終極目標,無法苟同無差別攻擊國民黨委員,也厭惡沒有事證卻大扣紅帽子的卑劣手段。
這是一個政黨的本質性表現,在被選民拒斥之後,當然要深切檢討,痛改其非,如何能爲了卸責而不加深究?未來如何能成爲一個更美好的自己?如何能被衆多選民重新接納?
▼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首倡大罷免,主導其事,言行惡劣不堪,難道還讓他在立法院橫行霸道,糟蹋民主?(圖/記者林敬旻攝)
接受不完全執政現實 否則將進入垃圾時間
除了自省與重生,執政黨還要採取具體措施,讓人一新耳目,並且帶領政局脫離泥淖,邁向新境。首先是應該辭去黨主席,擺脫決策停留在狹隘政黨視角的侷限,而能以總統的高度與格局,專心於國政治理,避免以黨害政,繼續偏窄決策,將耽誤國政,並傷害臺灣民主。
其次,是否應以總統的身分向全國人民致歉?這場激化政治對立與嚴重撕裂社會的不當舉措,爲臺灣前所未見,也是世界民主國家罕見的惡罷,對社會與民主傷害深重,難道不該誠摯地說聲「對不起」?
此外,究責不可免。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首倡大罷免,主導其事,言行惡劣不堪,難道還讓他在立法院橫行霸道,糟蹋民主?行政院長卓榮泰,一年多毫無建樹,與在野黨立委極端對立,何不換上一位能被在野黨接受、能力更強、更具同理心且更懂妥協之道的新揆,以爲朝野和解鋪墊基石?曹興誠、沈伯洋這種認知偏頗、行事極端而且習於惡言惡語之徒,能不予以課責且遠離之?
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場對立與撕裂的大浩劫,執政當局必須接受少數執政的現實,改以包容心態接納在野黨,分享政策、預算與人事的決策機制,舒緩藍綠白三方一年多來的惡鬥心結,讓政治從善意與共議重新啓動。若能如此,這場大罷免至少能對政治脫困與民主新生算產生一點正面效益。
自賴清德執政以來,臺灣面對的各方面變得更加深重,亟需朝野共同尋求善策,合力應對,無論是重大國政或是兩岸關係,都應尋求折衷性對策,尤其美國川普政府即將確立美臺經貿方案,勢必對臺灣造成嚴重衝擊,無論是稅率、匯率、農產品准入、汽車等美國產品進口、半導體赴美投資、成立主權基金投資美國、過度增加國防預算都有損臺灣經貿利益,甚至造成嚴重打擊。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風暴,執政黨必須主動對在野黨和解,共商應對之道,賴清德政府如果繼續敵視在野黨,繼續一黨專政,則國政必然繼續在朝野對抗中空轉內耗。
民進黨必須接受不完全執政的現實,誠心與在野黨和衷共濟,否則賴政府將一事無成,進入垃圾時間,迎接未來兩次的大敗選,國家也將深陷對立泥淖中無以自拔。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風暴,執政黨必須主動對在野黨和解,共商應對之道,賴清德政府如果繼續敵視在野黨,則國政必然繼續在朝野對抗中空轉內耗。(圖/記者李毓康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