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理解當前金融數據?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金融時報
8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金融數據。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爲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與此同時,受季節因素影響,信貸數據波動明顯。
月度金融數據往往被視爲觀察階段性經濟金融運行情況的窗口,但隨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月貸款讀數通常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無需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讀數波動。
那麼,究竟如何更好地理解當前金融數據呢?
首先,觀察金融總量不能只看貸款,宜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近年來,隨着金融市場創新和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債券發行擴容提速,貸款作爲企業融資渠道之一,越來越難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中國人民銀行在2010年前後推出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包含貸款、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股票、非標等廣泛的融資渠道,能夠更全面刻畫金融總量增長的全景,相對而言更具分析價值。
其次,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實際上,金融機構淡化規模情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轉變經營思路,從“比規模、比增速”轉向“比服務、比精準”,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這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在虛增空轉貸款被擠出的同時,經營主體獲得了更爲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滿足。
再次,其他行業的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可能使中小企業信貸需求階段性下降,但企業現金流會更加健康、資金循環會更加順暢。過去一段時間,部分供應鏈核心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現象較爲突出,一些被拖欠企業迫於現金流壓力,額外以銀行貸款填補資金缺口,並支付相應利息,加重企業經營負擔。近期相關部門推進清欠賬款的成效逐漸顯現,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付款期限壓縮至60天以內,多家重點車企也對付款賬期作出了集體承諾。賬款得到清欠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但有助於減輕企業包袱、激發經營活力,同時也能夠推動信貸資源從“填補窟窿”轉向“創造價值”,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總體來看,在當前決策層多次提到“破除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金融機構也必須看到,挖掘有效信貸需求是銀行穩健可持續經營的保障。據業內人士觀察,在傳統經營思維下,一些金融機構仍然傾向於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等方式營銷這類大客戶,出現無序競爭,但這類需求很難談得上是有效信貸需求。隨着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傳統信貸需求在減少,新動能領域信貸需求在增加,金融機構未來需要適應形勢變化,加快轉變經營思路,進一步下沉客戶,在細分市場中挖掘有效信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