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一場戰爭,請把子彈交給人民

關稅戰、貿易戰不是熱戰。

熱戰是用武器消滅敵人的肉體,喊口號可以調動情緒,有利於士兵前赴後繼地衝鋒。但關稅戰、貿易戰喊口號沒用,因爲真正的敵人不是那個非要“自力更生打螺絲”的“頭號強國”,真正的敵人是因爲外需下降而暫時過剩的本土產能。

如果美國人民不願意購買全世界的低價產品,想選擇自己生產襯衣、自己組裝iPhone,那你怎麼逼迫都沒用。如果選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合理的,那就要理解並祝福別人做同樣的選擇。

昨天作者剛談完美國準備放棄全球公共產品作爲美元支撐的觀念(《金本位的幽靈——川普關稅的萊特希澤方案》),白宮網站就掛出一篇Steve Miran的文章加以佐證,Miran講:

“最理想的局面是:美國繼續創造全球和平繁榮、保持儲備貨幣地位,而其他國家不僅分享利益,也分擔成本……責任分擔可採取多種形式:第一,他國可接受對美出口關稅且不報復,爲美國財政部提供公共產品資金。需知報復只會惡化負擔分配,削弱我們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能力;第二,停止不公平貿易行爲,開放市場增加對美國產品的採購;第三,增加防務開支,採購更多美國製造裝備,減輕美軍人員壓力併爲本土創造就業;第四,在美國投資建廠——在美國生產可免關稅;第五,直接向美國財政部匯款資助全球公共產品。”

日本經濟學者野口悠紀雄曾講:“日本人揮汗如雨地勞動,生產出了美國人需要的商品,也把這些商品以低廉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可美國說:‘請借給我購物款’,於是日本以極低的利息把購物款借給了美國。如果這筆貸款還回來也就罷了,可是人家借款不還了,並且連句‘謝謝’都沒聽到,這就是在國際經濟中,慈善的富翁沒有受到應有的尊敬和感謝,反而遭受了愚弄。”(野口悠紀雄,2013)

中國大陸何嘗不是如此?整個東亞何嘗不是如此?

如今,美國政客“幡然醒悟”,意識到依靠美元鑄幣稅“好吃懶做”將會損及美國根基,力圖動用關稅在短期內強行逆轉貿易逆差。如果方向和趨勢是如此確定,那依靠傳統的貿易戰和關稅戰手段,能夠改變美國的決心嗎?

當關稅繼續互加到50%以上,就跟再加500%沒什麼區別了。再去探討川普團隊的經濟智囊是否頭腦正常也不再有什麼意義。明年中期選舉纔是川普團隊的第一個大考,其他都不是。

如果這是一場關於公平的戰爭,那傳統的貿易、關稅政策還擊是必要的,但顯然是不夠的,因爲你永遠無法強迫一個體量比你還大的顧客一定要買下你的產品。爲什麼非要辛苦幾輩子去讓大洋彼岸一羣不知好歹的人享受你的低價服務呢?他們會有半分感激嗎?

如果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正確的做法不是補貼生產、不是加大供給、更不是繼續依賴基建和少部分產業,正確的做法只能是讓受到外需收縮衝擊的產品有新的買家出現。那新的買家應該是誰呢?應該是缺乏足夠養老金保障的農村人口,應該是被普職分流限制週末出行消費的城市人口,應該是在經濟壓力下社保繳費卻不能靈活的中小企業和員工。如果把大部分中間補貼,都讓渡給上述人羣,會發生什麼呢?

有些產業,本就沒有對美出口,補貼他們有任何意義嗎?有些企業,關稅加到200%,仍有利潤空間,有必要補貼嗎?真正受到關稅衝擊的企業,恰恰是那些生產普羅大衆日用品的企業。本土的“高淨值人羣”不可能一天吃八頓飯、兩天洗十次頭、一年換一次牀墊、兩年換臺電視、三年換臺冰箱,但如果將農村養老金提高到1000元人民幣/月,那些從來沒有坐過高鐵和飛機的人,就能在暮年真正體會一下不一樣的人生。這能立馬完全替代美國外需的喪失嗎?當然不能。但它能讓許多長期依賴外需的企業繼續經營,讓他們不用着急裁員,讓人們看到希望。資本市場當然比官員們更會計算這將帶來什麼。

出生鏽帶的J.D.Vance企圖用Chinese Peasant來羞辱中國人,但中國真正一直依賴的,到今天爲止,難道不正是億萬農民嗎?沒有億萬農民,哪裡會有養活14億人的糧食,又哪裡來的世界工廠和基建狂魔呢?如果沒有包括億萬農民在內的需求大爆發,又怎麼可能去打贏這一場關稅戰和貿易戰呢?

如果這是一場戰爭,請把子彈交給人民。

以上。 ‍

來源 | 太陽照常升起(ID:The_sun_also_rise)

作者 | 慕峰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