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加息到20%……

如果什麼呀?

現在美國的利率,就相當於1980年的20%!

爲啥呢?

一個國家加息的硬約束,就是政府的國債/GDP的比例,如果高到一定程度(比方說100%),那就意味着,政府財政收入的相當大一部分都要用來支付給國債投資者當利息。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收入/GDP數值,基本維持略低於18%左右的水平。

假定聯邦政府收入佔GDP的比例在20%,國債/GDP比例爲100%的時候:

1%的國債綜合利率,相當於政府要拿出來5%的收入支付利息;

2%的國債綜合利率,相當於政府要拿出來10%的收入支付利息;

3%的國債綜合利率,相當於政府要拿出來15%的收入支付利息;

5%的國債綜合利率,相當於政府要拿出來25%的收入支付利息;

8%的國債綜合利率,相當於政府要拿出來40%的收入支付利息;

一個國家,拿出15%以下的財政收入,用於支付利息成本,相對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但是,如果一個國家動輒需要持續拿出1/4、1/3的財政收入,用於支付利息,那所謂的“國債發行”,也就變成了明晃晃的龐氏騙局。

1980年-1981年的兩年間,鑑於美國通脹高企(12%以上),沃爾克掌舵的美聯儲,的確曾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加到15%以上,最高接近20%……

但問題是,那個時候,美國聯邦政府債務/GDP的比例,只有30%。

現在是多少呢?

120%!

1980年,當美聯儲加息接近20%的時候,美國國債的利息成本/聯邦財政收入比例,也已經接近20%,如果利率維持下去,利息支出佔財政收入的比例,還將持續上升,而且會在此後的很多年裡維持。

這就是我前文所說,變成了“明晃晃的龐氏騙局”。

於是,美國15%以上的高利率,也就僅維持了1年時間,然後就迅速下降。

很顯然——

30%的聯邦政府債務/GDP,可以勉強承受短期內20%的利率;

120%的聯邦政府債務/GDP,只可以勉強承受短期內5%的利率。

現在5.25%的聯邦基金利率,其實就相當於1980-1981年20%的利率。

從聯邦政府所要支付的利息角度來觀察,的確也是這樣的效果。

1980年一季度,聯邦政府年化利息成本在歷史上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佔到當時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19.8%,而隨着美聯儲將利率加至接近20%,利息成本在四季度就迅速擡升到1260億美元,然後是1500億、1800億、2000億、2500億、3000億美元……

即便是美聯儲在1981年四季度就迅速大幅度降息,但利息支出,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成爲聯邦政府的沉重負擔。

利息支出佔聯邦財政收入的比例1980年超過20%,1982年超過25%,到1984年四季度,已經佔到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28%,直到克林頓上臺積極還債,才降至1/4以下……

現在,名義上美國的利率水平只有5.3%左右,但因爲債務/GDP比例高達120%,聯邦政府的年化利息支出成本接近1萬億美元,佔聯邦收入的比例也接近20%,與1980年美國加息至19%的時候水平,基本一致。

而且,現在也正如1980-1981年,美聯儲將5%以上的利率保持的時間越長,美國國債,就越像明晃晃的龐氏騙局。

當前整個世界的信用貨幣體系,都是建立在美元這個世界貨幣之上的,如果美國國債-美元體系都變成了明晃晃的龐氏騙局,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是值得信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