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螢幕實現國產化替代 2024年陸OLED產值增38%
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OLED顯示面板及模組產值規模超過人民幣千億元,增長38%,國際市場佔比52%,市場競爭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圖/取自央視)
數據顯示,2024年,大陸OLED顯示面板及模組產值規模超過人民幣千億元,增長38%,國際市場佔比52%,市場競爭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預計大陸摺疊手機規模會在2027年達到1,500萬部,車載柔性屏滲透率突破15%。
央視報導,柔性OLED的背後是多項專利累積,也是「中國製造」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過去,一部手機中最貴的就是螢幕模組,佔一部手機成本的兩到三成。而現在,摺疊螢幕手機的價格不再是動輒幾萬元,市面上推出越來越多的人民幣千元級的機型,這背後離不開產業鏈的完備。
報導指出,一塊螢幕的性價比更高,得益於產業鏈不斷完善,不僅是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產業鏈的自主可靠性也在不斷增強,像是上游的配套基材廠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光材料,性能領先國際同類產品,解決了柔性螢幕關鍵材料進口壟斷的問題,實現國產化替代和量產。
賽迪研究院顯示領域首席研究員耿怡表示,2025年全球可摺疊手機的市場仍將顯著增長,大陸市場出貨量預計將超過1200萬部,佔據全球市場的一半,增長率達到35%。隨着產能和性能不斷提升,OLED在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產品的出貨量與滲透率還將不斷攀升,有望快速突破10%。
對產業鏈上游來說,一塊螢幕需要鍍膜、封裝等製造設備,需要玻璃、有機材料、偏光板等材料製造,需要電路板等組裝零件,這些零組件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又能衍生帶動液態金屬、3D列印等相關新技術發展;對產業鏈下游來說,螢幕與手機、汽車、可穿戴設備、家居等產業都相關,能爲電子設備、車載顯示等產品帶來更多可能,並向醫療介入設備、捲曲電視等場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