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該老還是嫰?全紅嬋哥節目做白切雞遭淘汰 陸網吵翻天:越嚼越香

全進華還在個人社交平臺發佈影片,手把手教學復刻了湛江白切雞進行迴應。圖/影片截圖

近日,中國跳水名將全紅嬋哥哥全進華在參加廚藝綜藝時,選用自家養殖的180天走地雞製作白切雞,評審以「肉質偏老」爲由將其淘汰。全進華在節目中解釋廣東人追求緊實嚼勁,白切雞講究選用養到一定月份的雞,若用30—60天的嫩雞,反會被視爲不正宗,並稱「在廣東飯店用嫩雞做白切雞包被(客人)投訴」。

都市快報報導,這片段在節目播出後迅速發酵,網上討論熱度居高不下,不少廣東網友都力挺家鄉美食,「廣東走地雞就是要養到180天夠老纔好吃,有雞味」。不少人質疑評判標準, 「評審沒吃過正宗廣東白切雞,不懂真味」,並強調 「那樣的老雞吃起來纔有嚼頭,越嚼越香」。也有網友表示,自己更喜歡嫩雞。

全進華日前還在個人社交平臺發佈影片,手把手教學復刻了湛江白切雞進行迴應,該影片在抖音平臺已獲超740萬熱度,「全抖音都在曬白切雞 」成爲該平臺娛樂熱榜第一話題。

廣式白切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二星級」粵菜師傅洗偉文,對全紅嬋哥哥上節目製作廣式白切雞一事表示「衆口難調」,不同地域的人,對雞肉口感和風味有着不同要求。像廣州地區製作白切雞通常選用清遠1號麻雞,「重量不要偏重,最好毛雞三斤二(約1.6公斤)左右,繁育時間最好在160天到180天,價格也更貴一點。」在他看來,不同地區製作白切雞的方式也不相同,湛江白切雞口感較硬,肉質稍微要厚實些。

「另外蘸醬也不同,廣州是姜蔥,湛江用醬油、沙姜或蒜泥。」洗偉文表示,白切雞的製作環節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要想雞達到「皮爽肉滑,骨都有味」,就得讓雞過冷水,運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讓雞肉質感更加爽口。浸雞的湯底鹽度及藥材用料也會根據天氣變化調節。

廣東人爲何執着「老雞」?有多年廣東走地雞養殖經驗的清遠麻羽鮮雞供應商陳小姐說:「我們養殖走地雞,一般以120-180天爲最佳週期,180天的雞的脂肪分佈達到最佳狀態,會形成細膩的肌間脂肪— 也就是吃白切雞時常見的那層啫哩凍。一般來說,走地雞風味和口感遠優於普通飼料雞。」

事實上,廣東人對製作白切雞的走地雞,不僅有養殖時長的要求,對雞種選擇也極爲嚴格。優良品種通常是清遠麻雞、三黃雞、鬍鬚雞。以清遠雞爲例,作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以傳統山坡綠地放養爲主,若爲上市雞,還需佩戴可溯源腳環,確保從養殖到餐桌安全透明。

全進華在節目中解釋廣東人追求緊實嚼勁,白切雞講究選用養到一定月份的雞。圖/取材自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