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朱閃:預見2025,駕馭新形勢掌舵新航程
(原標題:融中朱閃:預見2025,駕馭新形勢掌舵新航程)
中國股權投資已經躍升爲國家戰略。駕馭新形勢,掌舵新航程。
近年來的技術融合和突破,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感受到AI革命的指數級趨勢。創投行業,作爲技術革新的瞭望者、經濟繁榮的推動者、社會進步的參與者,站在新技術轉折和新週期轉換的關鍵時刻,在這一幅波瀾壯闊的全新地圖面前,成爲奇點醒客,除此我們別無選擇。奇點臨近,我們目光炯炯;時代醒客,我們坐到一起,成爲產業投資的引領者、創新企業的陪伴者、新世界的締造者,把目光投向更遠的遠方。
2025年1月16-17日,由融中財經、融中諮詢主辦的融中2025(第14屆)中國資本年會盛大舉辦,彙集投資機構、宏觀大家、明星熱點企業對未來投資和科技進行深度思考,臨界覺醒,暢享無限可能!
會上,融中董事長朱閃以《預見2025,駕馭新形勢 掌舵新航程》爲題率先發表致辭演講。
朱閃表示,2024年,股權投資躍升爲國家戰略,但市場在募資和投資方面仍然呈現了比較明顯的兩極分化,像是國有LP出資的絕對高佔比給行業提供了更多資金,但由於市場化LP的嚴重缺失加上部分高返投要求,反而造成募資困難。而併購市場更多也是政策預熱、情緒預熱。面向2025,隨着AIC、險資、證券公司、國央企對私募股權的投資增加,募資難有望適度緩解,特別是下半年或會出現更多併購交易。投資方面,智造、新材料、AI持續吸金,消費投資逐步迴歸。
以下爲融中董事長朱閃現場演講精彩內容,由融中財經編輯整理:
朱閃: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融中2025年資本年會。一年一度,在峰會開始,我先對股權投資行業過去一年做個簡單回顧,再對新的一年做個展望。
揮別2024
2024年,中國股權市場出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特徵,這裡總結來看。
一、股權投資,躍升爲國家戰略。
2024年,中國首次將股權投資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4月,國務院發佈“新‘國九條’”,強調暢通“募投管退”循環,支持創投、私募股權投資科技創新。6月,“創投十七條”出臺,系統優化創投全鏈條政策。5月、10月,創投界代表兩次出席高層座談會,體現了中央高層對創投行業的高度重視。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投。一系列政策和舉措,標誌着創業投資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角色。
二、資本招商、基金招商,風勁潮涌。
2024年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開始施行,限制了傳統依賴稅收優惠和補貼的招商模式。各地紛紛轉向通過加強出資返投要求,以及設立專門的招商基金來進行招商。與此相對應的,國資LP的出資佔比持續提升。反應在數據上,2024年,國有控股及參股LP的出資金額增長顯著,已經佔到了全年LP出資總額的80.63%。
國有LP出資的絕對高佔比,從好的方面講,給行業提供了更多資金,但由於市場化LP的嚴重缺失,加上有些地方的高返投要求,反而造成了基金的募資困難。從實踐來看,過去一年,政府引導基金遴選很多,但真正落地的基金不多,出現了“引導基金投基金難,基金投項目難”的“雙難”局面。前不久,剛頒佈的國辦“1號文”對招商基金及返投要求都提出了明確限制,如果能真正落實,對行業一定是好事。
三、長三角募投活躍。
2024年,長三角地區在募、投方面表現均十分亮眼。全年新設基金數量高達1,655只,佔全國新設基金數量的42.24%,位居全國首位。從募資額看,長三角新設基金規模佔比也超過全國的40%,達到40.26%,相對而言,京津冀、珠三角地區分別佔15.05%和9.93%。從投資角度看,2024年,長三角的投資金額高達2,694.36億元,佔全國投資總額的42.64%。同時,全年投資數量達到2,436筆,佔比40.80%。整體上,在投資金額、投資數量、新設基金規模、新設基金數量四個核心指標方面,長三角在全國的佔比都超過40%。
平時大家溝通時可能也有體會,長三角區域的機構往外跑得少一些,但長三角以外的機構往長三角跑得卻相對頻繁。我們認爲,長三角私募股權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區域經濟實力,特別是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完善的產業生態,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
四、募投兩極分化。
2024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在募資和投資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
募資方面,新設立基金中規模在1億元左右的基金數量佔比高達54.21%,但其募資總額僅佔4.33%;而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基金數量僅佔0.43%,卻在募資總額中佔比高達17.08%。
投資方面,全市場平均投資數量僅爲3筆,平均投資金額爲2億元。而國資GP的平均投資數量則爲12.54筆,平均投資金額爲9.88億元。2024年,以融中榜PE、VC、早期投資機構Top30來看,90家機構,投資金額佔全市場的28.61%,投資數量佔27.39%,平均投資金額達20億元,出手次數爲29筆,遠高於行業平均情況。相對的,小機構在2024年基本停擺,出手頻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現全年無投資的情況。
五、IPO退出受堵。
2024年,IPO退出大幅下滑,全年僅100家公司成功IPO,同比銳減68.05%;首發募資金額僅673.53億元,僅爲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同時,422家企業撤回材料,15家終止上市,過會率僅9.3%。
2024年,A股上市企業行業分佈集中,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數量佔比爲30%,新材料27%,半導體和集成電路12%,健康醫療與新能源各佔5%。其他行業企業紛紛轉戰港股,全年港股IPO數量也僅有70家,與2023年持平,但募集金額有明顯上升。
六、AI投資洶涌。
2024年,人工智能投資火爆,是元年也是巔峰。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高達441.45億元,佔比爲6.99%。其中大模型吸金能力最強,投資金額達337.28億元,佔到全年AI投資的76.40%。AI大模型“六小虎”去年都融了資,不少還是多輪融資。“六小虎”全年合計融資超過200億元,國產大模型的涌現引發了市場對其應用前景的更多期待。
預見2025
接下來,我們從市場變化的基礎上看2025可能出現的新趨勢做新的展望。
一、圍繞“產業”形成股權投資閉環。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1號文”對政府引導基金明確區分了產業投資基金與創業投資基金。這兩種基金其實都是圍繞產業,也是當前市場的重要出資人。所以,現在和未來,能夠生存並發展好的一定是具備較強產業資源的機構。
總結主要包括三類:一是頭部投資機構,這些機構已投資大量企業,並對企業擁有較大話語權。二是產業資本,它們依託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資源,募投管退都擁有天然的稟賦優勢。三是政府投資平臺,這類機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也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這三類機構會逐步形成一個投資閉環,閉環內的機構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而閉環外的機構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二、募資難有望適度緩解。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將爲市場注入更多的流動性。此外,國家提出長期資本與耐心資本,各大類金融公司也已紛紛開始積極行動。新的一年,AIC、險資、證券公司、國央企對私募股權的投資一定會增加。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的“1號文”明確提出,創業類投資基金更多要採用母子基金投資模式,鼓勵取消或降低返投比例,強調市場化和專業化,也會爲市場化投資機構帶來更多的源頭活水。
三、智造、新材料、AI持續吸金,消費投資逐步迴歸。
在地緣政治重塑的當下,先進製造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領域,當前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是爲這一戰略準備的。因此,智能裝備、航天、航空、新材料將爲投資帶來豐富的機遇。
2024年是大模型發展的關鍵起點,在此基礎上,上游的算力資源、中間的編譯層、下游的應用工具,都蘊含着巨大的投資機會。
消費方面,中國的消費市場巨大,將消費作爲拉動經濟的引擎也逐步形成共識。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在逐步落實。穩定的現金流也使消費企業成爲當前較好的一種資產配置。
四、存量交易升溫。
2024年,併購市場“雷聲大雨點小”,全年併購數量僅爲1271筆,金額合計5088.29億元,同期相比均下滑近一半。概括講,2024年併購是政策預熱、情緒預熱。
2025年,特別是下半年將會出現更多併購交易。只要高層做大做強存量的決心不變,就會有很多併購交易機會。2025年,高層會繼續致力解決政府引導基金份額轉讓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個別地區可能先行先試,從氛圍與實操上促進整個基金二手份額的交易。在巨大的退出壓力下,項目二手份額交易也會在2025看到顯著增長。
五、行業痛點持續引發關注。
創投行業已經成爲國家戰略,高層也出臺了很多政策給予支持。但在實踐中,還是有很多痛點沒有得到解決。
首先是稅。過去一年,不少機構都受到了稅務倒查的困擾。目前,對創投行業而言,基本沒有稅收優惠可言,個人LP稅務負擔很大,在盈虧抵扣方面對創投行業是不公平的。新的增值稅法,將銷售金融商品也列爲應稅交易,在稅收方面給創投行業造成新的困惑。
其次,在退出方面,退出難問題短時間內很難解決。IPO持續收縮,不僅實際影響退出,並在預期與情緒上對行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在回報方面,過去股權投資的實際回報不太理想,未來股權投資的預期回報不高,這些都降低了股權投資在投資人資產配置中的作用。而社會化資本的缺失也會影響建設一個更爲健康的股權投資生態圈。
當然,這些實踐中的問題,在2025年,政府、行業人士也會持續關注、呼籲、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以上是我今天給大家的一個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