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方誌好課怎麼上?名校名師實戰指南來了!

成都是中國地方誌重要發祥地,方誌資源豐富。爲發揮地方誌文化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第二屆“蓉城方誌好課”展評活動在今年重磅迴歸,報名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

爲充分發揮名校名師在教學理念、課程設計與方誌資源融合方面的引領作用,提升“蓉城方誌好課”的專業性與創新性,推動方誌文化以更優質、更生動的課堂形式走進校園,活動主辦方邀請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副校長姚滿華、四川省優秀教師吳明渠爲參賽教師現場支招。他們對提升方誌育人功能有着怎樣的思考?對“蓉城方誌好課”參賽教師有哪些意見建議呢?我們通過對話一一揭曉。

—— 姚滿華

姚滿華,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副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成都市學科帶頭人

Q:您個人最感興趣的成都方誌故事是什麼呢?

A:我最感興趣的是蘇軾與成都的淵源故事。據《重修成都縣誌》《成都街名指南》等方誌文獻記載,在成都西郊,蘇軾曾座談會友、舉酒賦詩,爲當地士子講學。臨走時,他自掏腰包在清水河修了一座青石拱橋,後世人們將這座橋取名爲“蘇坡橋”。蘇軾一生都在惦念着成都,在詩中常夢迴成都,如“夢歸時到錦江橋”“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乘槎歸去,成都何在,萬里江沱漢漾”等,都展現了他對故土的深情。他在宦海沉浮中,依然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在貶謫之地積極爲民謀福祉,這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以及心懷天下的擔當,正是成都方誌文化中值得青少年學習的精神特質。

Q:貴校有沒有結合方誌文化進行一些教學設計呢?

A:我校開發的綜合實踐課程,引導學生以“我是天府人”爲主題進行實踐課程開展,將方誌知識融入語文、道法、科學、美術、勞動等課堂內容。我認爲,立足學校特色,挖掘地方誌中與學科相關的內容,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地方文化底蘊。

Q:如果讓您向成都中小學教師推薦“方誌進課堂”的創新形式,您會提出哪些具體建議?

A:建議以“方誌+”的形式進行開展,如“方誌+語文”:通過研讀方誌中的詩詞、故事,開展閱讀寫作活動,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與文學素養;“方誌+科學”:藉助方誌記載的自然現象與工程智慧,引導學生探究科學原理,培養實踐能力;“方誌+勞動”:結合方誌裡的傳統工藝與生產方式,開展勞動實踐,傳承技藝並增強動手能力;“方誌+美術”:以方誌描繪的地域特色與文化風貌爲靈感,進行藝術創作,培養審美與創新思維。

Q:您對第二屆“蓉城方誌好課”參賽教師有怎樣的寄語呢?

A:“蓉城方誌好課”是一個展示教師風采、傳播在地文化的平臺,以地方誌權威史料爲基礎,展現教師的創新活力,課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希望大家繼續深耕,挖掘更多方誌資源,打造更優質的課程。

Q:您希望向參賽教師傳遞怎樣的思想和理念,向他們提供哪些經驗和參考呢?

A:希望大家以此活動爲契機,秉持 “以生爲本”的理念,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情境教學的經驗,讓方誌文化更貼近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多在方誌典籍中引用素材,如《華陽國志》《四川總志》《蜀藏》《蜀中廣記》等,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智慧與文化精髓,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

Q:您認爲學校未來應該如何充分發揮方誌育人作用呢?

A:鼓勵教師參與方誌研究,通過方誌圖書館、成都方誌雲小程序等,突出在地文化,進行課程設計。依託全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基地——成都方誌館,開展方誌主題的校際交流活動。還可以雙方共建“方誌閱讀空間”等地方誌教育基地。

—— 吳明渠

吳明渠,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名師工作坊導師、四川省教學名師、成都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成都市雙流區東昇小學教師

Q:成都方誌文化中蘊含的哪些精神特質最吸引您,值得當代青少年學習傳承呢?

A:首先唐宋時期成都作爲南方絲綢之路樞紐的多元文化融合,體現了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其次,從都江堰治水工程中的匠人精神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務實創新。當然,面對汶川大地震,四川人迅速振作起來,這是一種樂觀自信的精神。杜甫與成都草堂的淵源,展現文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川軍出川抗戰體現出四川人的堅韌愛國,這些都值得同學們瞭解學習。這些在《成都市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等都有記載。

Q:您認爲方誌文化在青少年培養教育過程中,充當怎樣的角色呢?

A:方誌文化是青少年瞭解家鄉歷史、風土人情的“活教材”,通過地域文化故事、人物事蹟等內容,能直觀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增強對鄉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樹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Q:您覺得應該如何將方誌文化與實際教學充分結合呢?

A:以語文學科爲例,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地方誌內容的課文,涉及四川方誌的也非常多。如果我們能借助方誌中的詩詞、散文、地域文化故事、人物事蹟等作爲拓展閱讀材料,分析地域語言特色與地方文化意象,可以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此外,藉助方誌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撰寫“家鄉風物誌”,結合實地考察,可以將方誌素材進一步轉化爲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

Q:一堂優秀的“蓉城方誌好課”應該具備哪些核心要素?

A:目標明確,緊扣家國情懷、文化傳承等育人目標;素材鮮活,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成都方誌內容,增強代入感;形式創新,結合多媒體、實地研學等方式,打破傳統講授模式;情感共鳴,通過故事化敘事、互動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情感認同。

Q:您對參賽教師有怎樣的意見建議呢?

A:教學內容上,可選擇恰當有趣,適合年段特點的成都方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上,可運用適合的教學策略,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對成都方誌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了解成都、熱愛成都。各位教師也可以登錄“成都方誌雲”,或前往成都方誌館,那裡有很多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供參考。

Q:在您看來,未來方誌和教育還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應該如何充分發揮方誌育人作用呢?

A:課程體系化,可以開發系列地方校本課程,如成都名人系列、成都名勝系列、成都非遺系列、成都風俗系列等作爲共享課程,供各個學校選取播放。跨學科融合,方誌文化可以與學校語文、歷史、地理、藝術學科聯動開發綜合性實踐課程。數字化傳播,利用短視頻、小程序等開發“微方誌”課程,拓展師生課後學習場景。實踐基地建設,與博物館、非遺工坊等合作建立研學基地,讓課堂知識學習與實地探索及技能學習相結合。

文丨團長排版丨阿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