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資和臺灣百貨合作提高知名度 拓展市場更快

臺灣百貨業競爭激烈,尤其是臺北市信義區,更被視爲全球百貨密度最高的區域,而臺灣主要大型百貨大多有與日本合資或合作的背景,保守的日資與在地企業合作,除了可增加投資成功率,對於自身企業知名度、合資品牌信任度都能提高不少,拓展市場更快速。

百貨業者表示,日本經營百貨的歷史悠久,經驗也很豐富,臺灣業者儘管熟悉在地消費市場,但一開始對如何經營好百貨並不專業,因此尋求與日本技術合作,這也是臺灣百貨業都有日系風格的原因。

一九八九年新光百貨由當時的總經理吳東興引入三越伊勢丹入股,轉型改走日式風格,如今成爲臺灣的百貨龍頭;而伊藤忠在二○一八年從頂新集團手中接下百分之卅七的持股,投資臺北一○一,雖然今年伊勢丹、伊藤忠紛紛處分持股,但仍保留一定的股權,彼此合資關係仍持續。

而遠東SOGO當初也獲得日本崇光百貨投資,持股更高達百分之四十九,但二○○二年崇光百貨即已撤資;同樣與日本合資的還有天母霸主大葉高島屋,由大葉集團與日本高島屋合資成立,雙方持股各半,且是日方主導經營,但近年來由於市場變化及天母地區消費力外移,二○一六年日方決定退出,雙方合作關係僅剩技術支援和品牌洽談。

除了合資外,技術合作也是臺日合開百貨公司的模式,統一集團跨足百貨業,最初向日本阪急百貨店取得技術合作,開了統一阪急百貨,但合作關係在二○一六年到期,雙方不再續約,統一阪急百貨也更名爲統一時代百貨;而百貨南霸天漢神,則是與日本阪神百貨技術合作。

會計師表示,以進入新市場來說,日本人比臺灣人更保守,決策期間更長,而在百貨業,日方合作的對象也都是臺灣知名企業,對於知名度的提高更有幫助,「很多臺灣民衆到了日本旅遊,也會想要找三越」。

會計師指出,日資投資臺灣,當然可能會有潛在風險,因此一開始就會訂好退場機制,且會定義決策與監督的權利與義務,在合約上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糾紛。此外,不少例子是日資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彼此有了信任度,就全權交給臺灣人,單純的當股東而不介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