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職/三成打者只剩1人倖存 投高打低趨勢要怎麼解?
日本隊小園海鬥火力大爆發,貢獻7分打點。 法新社
在傳統觀念裡,「三成打者」一直被認爲是打擊者好壞的指標之一。儘管現代棒球較重視上壘率、長打率等數據,但不可否認想達成三成打擊率,還是得具備一定的打擊技巧才能辦到。然而,這幾年日職嚴重投高打低,三成打者的數量也隨之銳減。截至9月22日賽後,兩聯盟達到規定打席數的三成打者,僅僅只有廣島的小園海鬥1人而已。有可能既去年的3人之後,再創兩聯盟時代以來的新低。
日職從1950年進入兩聯盟時代,除了初期用球較彈的年份以外,後來的三成打者數量約落在10人上下游走。直到1977年起到約1985年間,三成打者數量開始顯著成長,那時幾乎每年都有20位以上的三成打者,但1985年後因聯盟好球帶放寬,數量又開始減少。
2001年代在聯盟用球較彈的情況下,再次大量出現三成打者,甚至在2004年時,聯盟的三成打者多達36位,創下歷史新高。2011年日職換成品質被詬病的「統一球」,三成打者數量從2010年的27位驟降至9位,隔年也只有11位。直到2013年聯盟偷偷更換用球,才又增加至15位。然而從2022年起的三年賽季,三成打者分別只有6人、5人、3人,一再下探歷史低點。
00年代三成打者輩出,數量甚至一度突破日職記錄。圖爲大榮鷹時期的鬆中信彥。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現代棒球的觀念裡,認爲打擊率相對沒那麼重要,長打和上壘能力纔是重點。然而,這幾年日職不只三成打者減少,連全壘打數、OPS也表現不理想。以今年來看,央聯平均OPS才0.648,洋聯則是0.660,和2020年的0.714和0.703有段明顯差距。且本季目前全壘打榜上,兩聯盟20轟以上的選手總共才5位,可見得不光是打擊率,而是聯盟的進攻表現全面下滑。
近來,日本棒球雜誌《週刊ベースボール》製作了一集三成打者的特輯,內容便探討到日職近來投高打低的現象。這幾年少數不受聯盟投高打低影響,依然能維持穩定表現的近藤健介認爲,自從2020年左右開始,他開始感受到日職投手的實力越來越好,連敗戰處理都頗具水準。在好投手越來越多下,打者就很難持續維持打擊手感,因此不容易維持三成打擊率。
對於自己還是能維持好表現,近藤覺得既然想打安打不容易,選保送的意義就更重大。過去在日本火腿隊時期,近藤就培養出穩定選保送的能力,加上來到福岡軟銀鷹後追求長打,讓投捕面對他時更謹慎,於是又更容易選到壞球。因此,即使在狀況不好時,還能靠着保送上壘,是他能穩定維持打擊成績的原因。
近藤認爲選保送和長打破壞力,是讓自己更能維持穩定表現的原因。福岡軟銀鷹隊臉書
前羅德的裡崎智也則認爲,在他以前那個年代,有像是小笠原道大、和田一浩、鬆中信彥和福浦和也等強打,這些好手就算不等球季開打,也多半會讓人覺得能打出三成水準,但現在聯盟給人這種感覺的球員,大概只剩下近藤健介而已。他認爲現在的年輕選手都很努力,也有更多的工具協助,但新世代強打者還是越來越少,有可能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向。另外,像是鈴木誠也、吉田正尚等打者赴美,還有近藤、岡本和真、村上宗隆等強打受傷,無法打滿規定打席數,也是影響帳面三成打者數量的原因。
日本訓練中心「NEXTBASE ATHLETES LAB」分析師森本崚太則指出,過往MLB發生「飛球革命」,算出在一定的擊球仰角、初速下,能帶來高打擊率、長打率的的「Barrel Zone」,打者們便紛紛開始研究該怎麼訓練才能達到這個指標。而爲了抗衡打者,投手們當然也在想方設法,研究該怎麼投球最不容易被打者們狙擊,打、投兩端都獲得進一步提升。
然而在日本職棒這邊,聯盟沒有明顯發生過飛球革命,但投手依然學習到新時代對付打者的方法。不只是投球轉速、轉軸,以及變化球品質更優秀,也包括像是用快速球進攻好球帶高處的配球手段等等。結果就是投手面大幅度強化,但打者追趕的腳步有限,造成投高打低的現象。
不過,森本認爲打者還是存在着逆襲的可能性。打擊看的不外乎看「判斷能力」、「揮棒速度有多快」和「怎麼打到球的」三個面向,而現在透過運科的動作解析,已經可以細部分析後兩者,從而讓打者瞭解該怎麼進步。至於判斷球路方面,現在則開始出現能還原現實投手的iPitch等智慧發球機,靠着這些器材輔佐,應該能期待打擊表現扳回一城。而他也以自己的訓練中心爲例,指出過去來受訓的職棒球員幾乎都是投手,但最近打者也開始有變多的跡象,顯示打者羣也想要利用運科尋求進步。
藉由運科及智慧發球機等工具輔佐,打擊端有望獲得突破。(圖爲中信兄弟隊引進智慧發球機,示意圖) 中信兄弟提供
棒球本來就是個投手比打者有利的運動,即使是三成打擊率、四成上壘率的選手,也有超過一半的時候會出局。且除了技術層面以外,也受到用球彈力系數,或者場地風向、溼度等等原因影響。現在日本職棒的打者,確實可能還在摸索現代投手的攻略方法,就看未來能不能找到突破點,讓投打平衡止跌回升了。
▪林哲瑄宣告引退 一張圖看生涯大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