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贈浮標水位計 每10分鐘記錄水位

林保署19日與成大災防研究中心合作,透過空勤總隊直升機前往馬太鞍溪堰塞湖投放日本贈送的「投入式(浮標型)水位計」,可每10分鐘即時監測水位變化。(空勤總隊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公開示警堰塞湖左側邊坡不穩定,一旦有豪雨或地震,恐造成新一波崩塌與堰塞湖形成,呼籲政府密切監測。中央前進協調所19日證實未來確實有風險,最近都派員定期開會討論處置方法,李鴻源也參與會議,相信能掌握進度。

李鴻源日前在網路節目提到馬太鞍溪堰塞湖左岸邊坡鬆動,豪雨可能引發大規模坍塌,且該區地質脆弱,只要發生規模5地震,山體與砂土就可能滑落形成新堰塞湖。

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昨證實李鴻源說法,坦言山區還有大量土石淤積,風險確實存在,專家雖評估縱使有新崩塌或產生新堰塞湖,蓄水量應會低於馬太鞍溪堰塞湖9000萬噸規模,但仍要戒慎恐懼、嚴肅面對。

李孟諺指出,林保署昨已投放日本提供的「投入式(浮標型)水位計」,每10分鐘記錄水位並對邊坡監測、分析,隨時掌握變動情況。

他說,目前研擬在馬太鞍溪中游河川治理線和林班地交界處,增設攔砂壩或囚砂區因應,並請林保署評估從河道、光復林道及萬榮林道開闢施工便道,以利機具進到崩塌範圍,下游則持續疏濬、穩固堤防。

另外,中央前進協調所因應風神臺風外圍環流影響,前天展開疏散撤離演練,總協調官季連成昨打出85分成績,肯定一線鄉鎮村裡鄰長作爲,但他歸納5大缺失待加強,包括廣播系統修繕、強制垂直撤離執行力、收容實際人數的掌握、疏散車輛的調度及鄉鎮村裡長的代理人制度。他強調,撤離計劃應高度戒備、周延整備及強制執行力,重災區一定要採疏散撤離,不採垂直避難,因低窪處淹水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