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潛艦比臺灣便宜3倍?退役少將爆料海鯤號「裝備真相」

國造潛艦海鯤號7月3日自高雄港臺船乾塢出港,在外海進行浮航海測。(本報資料照片)

日本新型潛艦「蒼鯨號」14日舉行命名暨下水儀式,造價約新臺幣148億元,搭載多項先進技術,消息曝光後引發臺灣輿論熱議。許多網友將其與我國造價近500億元、進度一再延宕的國造潛艦「海鯤號」相比,直呼「羨慕人家政府錢少還能辦成事」,而退役少將慄正傑17日指出,海鯤號仍使用傳統推進方式,甚至傳出測試時使用卡車引擎、潛望鏡還得向美方借用,「完全只是政治表演,爲了成就蔡英文。」

根據日本海上自衛隊資料,「蒼鯨號」是自2022年起服役的「大鯨級」潛艦第六艘,屬於柴電潛艦,全長84公尺、寬9.1公尺,標準排水量約3000噸,乘員約70人。造價約736億日圓,摺合新臺幣14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目前是全球唯一在柴電潛艦上使用鋰離子電池的國家,續航力與作戰持久性大幅提升。「蒼鯨號」並配備新型作戰管理系統(CMS)、高性能ZQQ-8聲納,以及最新18式魚雷,可搭載UGM-84L魚叉II型(Harpoon Block II)反艦飛彈,射程高達248公里,作戰能力受到外界肯定。

反觀臺灣潛艦國造計劃,原型艦「海鯤號」總預算高達新臺幣493億6170萬9000元,其中直接建造成本約256億元,後續七艘量產艦預算總額預估超過2800億元。儘管原定11月交艦,但至今仍未完成海測,外界憂心進度再度延宕。對比日本「蒼鯨號」的高效率與低造價,不少網友痛批「花500億還不能潛水」、「臺灣潛艦隻是擺拍道具」、「綠營發大財」,引發熱烈討論。

胸腔科醫師蘇一峰16日在社羣發文諷刺:「日本潛艦才150億,還能多功能作戰,我們出兩倍價買都比海鯤號划算。可不可以請日本賣我們潛艦?海鯤號還不能碰水會進水。」此話一出,迅速登上網路熱門話題。慄正傑17日則指出,日本潛艦擁有AIP絕氣推進系統,艦身還覆有吸音消波塊,隱匿性能極佳;反觀海鯤號仍使用傳統推進方式,甚至傳出測試時使用卡車引擎、潛望鏡還得向美方借用,「完全只是政治表演,爲了成就蔡英文。」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也直言,海鯤號從下水到如今已超過一年五個月仍在調校,「這是蔡英文任內最失敗的工程之一」,批評「500億打水漂、一條爛船還在吹牛」。國民黨立委牛煦庭則質疑,潛艦國造是否涉及人謀不臧,「我們是不是又被當成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