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銳評高市「臺灣有事論」大膽:但看不出準備

一名男子的身影投射在北京報攤的地方報紙上,報紙正刊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關於臺灣的發言。攝於2025年11月17日星期一。(圖/美聯社)

日媒指出,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關於「臺灣有事」的答辯可說相當大膽。她承認,若共軍以「戰艦」封鎖臺灣海域,有可能被認定爲「存立危機事態」。一旦做出此認定,日本即可行使集體自衛權,並命令自衛隊進行防衛出動。雖然首相的答辯不見得沒有抑制陸攻臺的效果,但從政府表現來看,幾乎看不出有任何「事前縝密準備」的跡象。

《產經新聞》報導,過去政府對於「存立危機事態」一向不舉具體例子,而是以綜合判斷迴應,高市本人也在7日的衆議院預算委員會上這麼說,延續既有的政府立場。然而,在立憲民主黨前幹事長岡田克也的連番追問下,高市踏出了關鍵一步:她答辯說,如果中方海上封鎖臺灣,而介入的美軍因此遭受武力攻擊,「就有可能構成存立危機事態」。

答辯過程中,高市幾乎沒有看手上的稿子,看起來像是「用自己的話」在迴應。某位政府高層不禁嘆道:「具體情況一旦講出來,就等於把底牌亮給對方看,不能講的啊。」

從政府人士的說法可以看出,高市的發言不像是經過政府內部充分準備的正式立場,而更像是在議場攻防中,不小心因言語交鋒而說出真心話,因此高市也在10日修正說法:「在此場域明確說明某一具體情況是否屬於存立危機事態,我想還是應該避免。」

不過分析認爲,就內容本身而言,高市的答辯並沒有錯。根據國際法,海上封鎖本身就等同於武力行使;更何況,她的回答是以「唯一盟友美軍遭受武力攻擊」爲前提。如果這樣的情勢導致日本國民的生命、自由面臨根本性的危險,那就符合「存立危機事態」的要件。因此,即使中方要求日本撤回答辯,日本方面也不可能照做。

此外,即便這樣的表述確實可能引發中方強烈反彈,也不能簡單斷言「提及具體案例」就是不恰當的。

所謂的「嚇阻」,本質上就是對對手的認知施加影響。即使日本有強化嚇阻的意志,也在提升防衛能力,如果對手沒有正確理解日本的立場與反應,戰爭仍可能爆發。換言之,若中國誤以爲即使封鎖臺灣,自衛隊與美軍也不會介入,那麼爲了讓嚇阻真正奏效,日本在必要時確實可能選擇「刻意明講」具體情境,讓對手確切理解後果。

分析舉例,安倍晉三前首相同樣曾透過「踏出一步」的答辯來嚇阻北京,然而安倍答辯的內容早已在政府內部反覆研議,是經過充分準備後才「蓄勢已久」地在國會中提出。若安倍的舉動被視爲自衛隊最高指揮官的理想姿態,那麼高市的答辯確實存在「危險性」是無法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