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告別通縮成爲通脹國家

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3月23日發表一篇題爲《日本成爲七國集團中通脹率最高的“正常”國家》的文章,作者爲御調昌邦,內容編譯如下:

日本銀行(央行)結束負利率政策已滿一週年。一年來最大的變化來自於影響物價的因素。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認爲,日本已經進入通脹區間,不再處於通縮狀態。

日本總務省21日發佈的2月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去年同期相比整體上漲3.7%。對該省發佈的數據進行橫向比較後可知,日本的CPI漲幅高於美國(2.8%)、德國(2.3%)和法國(0.8%)。

七國集團(G7)成員1月的CPI數據均已出爐,日本也排在第一。如果2月沒能被英國等國反超,則日本將連續4個月成爲G7成員中通脹率最高的國家。

一位常駐美國的日本公司職員在臨時回國後發現,“在便利店隨便買點東西就花了近2000日元(約合13美元)”。鑑於日元對美元匯率仍處於較低水平,日本的商品,無論是食品還是日用百貨,都比美國便宜得多,但與幾年前相比還是漲了不少,這讓他頗感震驚。

如果我們將2000年的物價水平指數定爲100,那麼截至今年2月,日本的指數漲至110.8,但美國仍高達185。這主要源於日本持續多年的通貨緊縮。通脹率居首並不意味着物價水平就高,其體現的主要是與上一年相比的變化幅度。但是,已不能再用“暫時性”“曇花一現”等詞形容此輪物價上漲。

日生基礎研究所經濟調查部長齋藤太郎說:“隨着電力、燃氣費用等的補貼措施結束,企業提價意願增強。到今年下半年,通脹率可能仍將維持在3%左右。”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7日發佈的經濟預測數據顯示,日本2025年的通脹率有望達到3.2%,在G7成員中最高。2026年日本通脹率或將回落至2.1%,排名第四,位居中游,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仍是毫不遜色的水平。

日本央行設置的物價穩定目標爲CPI同比上漲2%,但近來通脹率保持在高於2%的水平。未來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實施關稅政策和米價高企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加劇的背景下,日本通脹率能否走向2%區間、實現軟着陸將是各方關注焦點。

重中之重的工資水平又有哪些變化?雖然各國對於工資的統計口徑不同,但我們以員工人均名義薪酬進行比較。SMBC日興證券公司的數據顯示,日本2024年四季度的人均名義薪酬同比增長4.8%,在G7成員中僅次於英國的5.5%和美國的5.1%。

在長期處於通縮狀態的日本,工資增長速度一直落後於其他發達經濟體。然而以2024財年工資上漲爲契機,現在的水平已經基本接近G7其他成員。

預計2025財年日本的薪資也將出現同等幅度的上漲。日本勞動組合總聯合會21日發佈的2025年第二輪勞資談判結果顯示,工會方面爭取到包括基本工資上漲和定期加薪在內的5.4%平均薪資漲幅,比去年同期的數據高了0.15個百分點。但是,剔除物價變動因素的實際工資依然未能擺脫負增長基調,可以說實現收入增長的目標道阻且長。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加之日元貶值推高進口商品價格,企業紛紛做出提價決定。不過,鑑於原材料價格高企和日元疲軟的問題最近有所緩解,SMBC日興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牧野潤一指出:“由於企業繼續享受高額利潤,且進口商品價格也開始穩定下來,它們有提高工資的空間。”

不可否認,物價上漲對家庭開支產生了嚴重影響,其中大米等主食的價格漲幅最爲顯著,導致實際工資持續下降。但日本正在成爲一個和歐美國家一樣、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通脹的“正常”國家。(編譯/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