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AI爲獨立電影創作者打開大門
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經濟新聞》8月10日文章,原題:在合乎倫理的前提下,AI或將爲獨立電影創作者打開新大門 電影創作常常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你需要資金才能拍電影,但又必須拍出作品,才能證明自己值得投資。自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以來,日本電影預算不斷縮水。廣告商減少在電影領域的投入,發行渠道從影院轉向線上,使電影行業過去10年的平均預算下降了約兩到三成。如今,小型電影的預算在30萬美元左右,但這對於行業新人來說依然是“天文數字”。
然而,獨立創作者正從一種飽受爭議的技術——人工智能(AI)中看到希望。電影無法靠一人之力完成,即便有好劇本,也需要美術、外景、服裝和演員。朋友也許會幫忙拍一兩部,但要打入主流、爭取贊助,往往得拍更多作品,此時常常已無人可求助。AI的出現,似乎爲潛在創作者提供了另一條出路。儘管目前技術仍不完善,分鏡角度等功能尚在開發,但希冀的種子已埋下,不少人拿出擱置多年的劇本,期望幾年內將其搬上銀幕。
AI引發的擔憂同樣尖銳。AI一鍵生成“吉卜力”風格漫畫,讓一些藝術家認爲這是對創作風格的赤裸剽竊;演員們擔心自己的聲音和形象被未經允許地使用;特效師、燈光師等也害怕其職業被AI取代。但筆者認爲,真正的問題並非AI本身,而是盜竊與不誠實。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倫理標準來解決這些問題。知識產權必須被明確界定並受到保護,侵權應依法追究。AI的使用過程應保持透明,創作者需展示完整的製作鏈條,以證明作品來源。
在電影創作中,人類的選擇始終是核心。觀衆能分辨出敷衍的AI作品與有創意的AI應用。AI若能作爲工具提升原創性,便能帶來靈感與驚喜;而使用紙張、膠帶和拍攝技巧的模擬特效,如今依舊受歡迎——看看日本特攝作品(大量使用特效的影視作品)的長盛不衰便可見一斑。筆者目前正在製作一部“AI部分參與”的電影。服裝、佈景、道具等視覺元素均由數字藝術家手工繪製,逐一導入電腦。當演員在實景拍攝的椅子上落座,AI會識別這一物體,並將其替換爲預設的手繪形象。所有動畫化的部分都出自筆者本人之手,既不涉及盜用,也保留了演員、工作人員與音樂人的核心作用。
筆者想拍一部以日本平安時代爲背景的時代劇,幾乎不可能籌到10億日元(約合4868萬元人民幣)預算,但藉助AI,也許有機會實現。對於想拍科幻、奇幻題材的低預算創作者,這或許是天賜良機。創作者的腦中總是充滿天馬行空的故事,而時間是我們最缺乏的資源。AI讓創作時間縮短到傳統拍攝方式的1/4。(作者大神田理樹,蔣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