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股4月1日起實施信披改革 主板上市公司重大事項需發佈英語公告

財聯社3月31日訊(編輯 史正丞)爲了吸引更多外國“中長期資本”投資日本股市,從本週二(4月1日)新財年開始,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Prime Market)上市公司將被要求同時以日語和英語披露財報和重大事項,爲海外投資者提供更公平的投資環境。

作爲背景,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一系列“價值提升”舉措的努力下,日本市場外資持股的比例在去年達到創紀錄的近32%。所以這批看不懂日語的投資者,對日本股市的影響力頗大。與此同時,外資也常常抱怨日股的重大事項僅以日語披露,使他們處於不利位置。

目標:持續吸引海外投資者

根據東京證交所的新規,約1600家在Prime市場上市的公司需要履行信披新規,同時使用雙語披露財務業績,以及“可能對投資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例如重大事項、盈利預期的修訂、併購、高管變更等。

東證所上市部對媒體表示:“東證Prime市場是一個全球性市場,我們從吸引更多海外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決定強制要求英文披露。”

根據交易所調查,截至2024年12月底,接近99%的主板市場上市公司已經開始以某種形式展開英文信披,但其中能做到同步使用英文披露重大事項的公司只有 59.2%。橫向對比,財報的英文披露率達到93.8%,能同步發佈投資者關係英文演示材料的比例爲76.4%。

東證所上市部經理Natsumi Yamawaki表示,過去幾年裡交易所推出一系列推動上市公司提升估值的措施,這些努力已經初見成效。挑戰在於如何保持外資對日本公司的持續關注。交易所鼓勵公司與投資者互動,並創造一個能提升企業價值的循環,希望能增加那些“致力於公司中長期發展的投資者”數量。

橫向對比,一衆亞太交易所都在努力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例如近期推出延長交易的韓國股市,就要求大型KOSPI上市公司必須在韓語信息披露後三天內,以英語發佈這些重要信息。

日興資產管理公司的全球首席策略師Naomi Fink解讀稱,日本股市已有相當規模的海外投資,而在所有海外投資者中,不乏主動型投資者,以及高度重視公司治理的投資者。所以若缺乏透明數據,整體投資意願就會降低。

對於日本上市公司來說,雙語信披的考驗纔剛剛開始。不少公司反饋稱,許多公告需反覆修改至發佈前的最後一刻,這會是實現同步雙語信披的難點。東證所也透露,部分企業已經將公告翻譯工作外包,但強調上市公司依然需要對譯文質量把關。

除了可以提前準備的財報外,現在上市公司也需要判斷哪些公告需要英文信披。大和綜合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tsushi Kamio表示,對於企業而言,信披改革也是一個契機,藉此瞭解投資者真正需要哪些信息。

根據東證所公告,作爲新規實施的過渡時期,有略超百家上市公司已經申請延後英文披露義務,最晚需要到2026年3月31日前履行。

百餘家公司面臨集體退市

對於不少難以及時實施英文信披的公司而言,它們眼下更大的問題反倒不是信披,而是能否保住上市地位。

在2022年4月,東京證券交易所對市場進行重組,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標準。而現在過渡期臨近結束,約有200多家上市公司面臨集體退市。根據日程,在今年3月底的財年到期時,未達標的公司將被給予1年的寬限期,若到2026年3月底仍未達標將進入摘牌程序,摘牌將會在2026年10月1日進行。

根據日本媒體統計,截至3月底,主板上市公司中仍有55家不達標。而標準板和成長板市場也分別有140家和51家公司未達標。在改革初期,有接近500家上市公司無法達到標準。考慮到一次性退市那麼多公司的影響,交易所允許提交改進計劃的公司保留上市資格。

對於主板上市公司而言,改革後需滿足流通股市值達100億日元,以及流通股比例不低於35%的要求。改革前的東證一部,這兩個指標僅爲5億日元和5%流通股比例。

實在滿足不了主板上市要求的公司,也能通過內部轉板,去標準板繼續上市。標準板的要求是最低10億日元流通股市值,以及25%的流通股比例。如果連這個標準都達不到,上市公司只能退市,然後轉戰名古屋等地區交易所掛牌。

去年東證所退市公司數量達到94家,創2013年東京證交所與大阪證交所合併以後的新高,上市公司總數也首次出現下降。今年一季度已經有30餘家上市公司退市,反映出改革過渡期結束引發的加速退市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