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練習無常
散文
大S驟逝,在社羣上掀起一陣感傷漣漪。
素未謀面的衆人,向雲端傾吐私人回憶。明星姊妹花同臺的電視畫面,是發文者們共享的一分親密。看着那回不去的美好,不免覺得有些殘忍。
無止盡的曝光,不曉得當事者或家屬是否樂見?
指尖頻頻滑動,視線快速掃過。流行文化的感傷餘波,將恐懼化爲良藥。平時被避諱的後事討論,竟也搭上話題浪潮。日日遭受洗版,一股亟欲斷、舍、離的意念油然而生──既然遲早要面對,不如主動出擊。
螢幕彼端,已故明星巧笑倩兮,日後還將青春永駐。我又想起別人分享的一張網路迷因:「當你剛過世,但忘了刪除瀏覽紀錄。」圖中,一個鬼魂飛馳,急着挽救什麼。比起實體財產,我或許更在意數位遺物的去處。
平凡百姓不用向粉絲交代,也無萬貫家財需要囑咐,最怕數位足跡被揭露:社羣、信箱、網購、金融等平臺帳號,較實物更爲繁冗,比貼身衣物更加私密。一個人的所思所言、所到之處、喜好習慣、乃至人際關係,無論交付給家人,或淪爲駭客犯罪的工具,都不是令我放心的結局。想防患未然,社羣帳號無疑是去蕪存菁的頭號目標。
點開臉書個人檔案,像瀏覽過往十年的人生跑馬燈。那些青澀值得留戀嗎?一點也不。文字影像全部果斷刪除,原來,修剪出理想的自己這麼輕而易舉。下一步,輪到好友名單列,我卻陷入泥淖。畢竟少少幾個字,可是連結一個個肉身啊。
逐一點進個人頁面,試圖當起記憶的偵探,卻不見任何近況更新。細想,通稱是好友,實際關係分好幾種,有些,更不好稱作「朋友」:公事上的前輩同儕、繫上社團的學長姐學弟妹、國高中大學老師、點頭之交、除了血緣沒有其他交集的親戚……,遑論,那些腦海調閱不出面孔的名字。多少社羣好友,都成了幽靈人口?別忘了,還有荒廢多時的社團、羣組──盡是有名無實的關係。
既然對象已經是「沒有人」,就輕點食指、不告而別吧。這時,倒感謝數位時代的專屬體貼:結束關係不用正面對決,還能不留半點痕跡──假如,事後被發現的心裡疙瘩不算的話。
整理舊時貼文,也難免浮現久未聯繫的名字。在搜尋欄位輸入昔日死黨,查無結果。好友名單上下滑過好幾輪,亦沒有熟悉的臉孔換上新名稱。詢問共同好友,才得知最後一次消息停留在對方几年前出國唸書。他說,別在意,日韓很多人會這樣「斷聯式失聯」。某個帳號只加特定時期的朋友,畢業、換工作、留學或當海外志工……每翻閱新的人生篇章,就捨棄帳號,重新開始。
不多加揣測,也不自作多情,反而是被告別者留給彼此最剛好的溫柔。
只是,演算法從不放過熱門話題。女明星生前的影像在公衆版面持續再現,像無聲的督促。我不得不迎戰斷舍離之役的終極魔王──那全天候用防潮箱妥善保管的備分硬碟。
身爲喜愛攝影者,收藏的時光碎片在所有資產中是最龐大也最難以割捨:手機的、數位相機的、底片衝掃的電子檔,再外加後製增添的「RAW(原始影像)檔」與新成品。光後兩者,就比單張原圖多佔據十倍儲存空間。
習慣以「不夠好的」作爲刪去標準,是心存僥倖,無意間將自己活成薛西佛斯的樣子:留一堆捨不得的相片,塞滿實體和雲端硬碟。花錢買更多空間,再塞滿更多空間。若哪天不幸遭逢電腦罷工,還得重金聘請專家搶救記憶。
數位攝影的便利,換來一張張被金錢綁架的回憶,還真不甘心。
──而我終究不願成爲數位幽靈。
於是決定,不再拐彎抹角地逃避。這次不挑不要的,而是反過來揀選「想留的」。每撿起一張,都再問一次:倘若有什麼萬一,這是你希望留給家人的嗎?
天人交戰好幾日,方纔成功精簡一大半,騰出更多空間承接無限的未來。但也終於明白:仰賴檔案才得以回溯的記憶,到頭來都並非最深刻。不如,就安心地忘記吧。
讓遺忘迴歸本能,用預先捨棄爭回一點餘裕。從日常開始,練習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