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稻面臨極端高溫,米價要再創新高了?
一場席捲日本的創紀錄熱浪,或將引發該國最重要的主糧——大米新一輪的供應短缺和價格飆升。
據彭博8月8日報道,日本主要水稻產區如東北和北陸地區,在7月經歷了近80年來最少的降雨量。進入8月,一場熱浪更是席捲全國,打破了多項氣溫紀錄。
日本近日遭遇“災害級”酷暑,局地氣溫升至40攝氏度以上。日本氣象廳這兩天接連公佈,該國在單日內接連刷新兩項高溫紀錄——氣溫在攀升至41.6攝氏度後又升至41.8攝氏度。由於高溫少雨持續,福井縣、新潟縣和長野縣等地嚴重缺水,水稻長勢受影響。
這種極端天氣正值水稻收穫季前夕,給產量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此高度警惕,因爲日本的稻米供應本已緊張。由於2023年夏季的酷熱導致收成創下十多年來新低,今年的米價已比一年前高出約50%。
米價飆漲
2023年的酷暑重挫水稻產量,直接引爆了日本今年夏天一場全國性的“大米危機”,東京超市米袋被搶空、限購成常態。部分學校被迫減少米飯供應天數,商店和餐館也紛紛提價。
而過去一年,大米價格持續飆升。官方數據顯示,日本6月大米價格同比漲幅100.2%,5月漲幅101.7%,這些數字處於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快增長水平。
這場危機不僅影響了民生,也帶來了政治後果。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在7月的上議院選舉中遭遇歷史性挫敗,據信部分原因便與此有關。若今年再度歉收,無疑將給執政黨帶來更多批評。
鼓勵增產
面對潛在的又一個歉收年,日本政府已經開始行動。日本首相石破茂本月打破數十年來的政策常規,鼓勵農民無視產量上限、擴大種植。其政府還成立了專門工作組,並調動水車幫助灌溉農田,試圖緩解危機。
但對於今年的最終收成,各方看法不一。宮城大學農業政策專家、名譽教授Kazunuki Ohizumi表示,“由於高溫和乾旱,產量和流通量下降幾乎是確定無疑的。” 他援引政府數據指出,若無極端天氣影響,因種植面積擴大,今年日本水稻產量本有望增長約8%,達到735萬公噸。但如今,極端天氣讓產量預測變得異常困難。
然而,也有相對樂觀的看法。宇都宮大學教授Masayuki Ogawa認爲,種植面積的擴大可以抵消極端天氣的部分影響,他預計水稻產量將會增加。不過,他也補充說,由於供需前景不明,價格最終仍可能上漲。日本農林水產省則在一封郵件中表示,今年的確切產量將在秋收後才能知曉,且風險可能根據未來天氣狀況擴散到其他地區。
獨特國情
日本的稻米困境與全球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得益於印度等主要種植國天氣良好、收成健康,亞洲基準米價已跌至近八年來的最低水平,爲全球數十億消費者緩解了食品通脹壓力。
然而,日本市場相對封閉。爲保護本國產業,日本對大米進口實施嚴格管制,每年僅允許77萬噸免關稅大米進入,超出部分的關稅高達每公斤341日元(約合2.30美元)。這意味着日本難以通過大量進口來平抑國內米價。
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氣候變化。據BloombergNEF的數據,日本的極端熱浪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面對這一長期趨勢,日本正在尋求適應方案,例如在北海道等過去被認爲過於寒冷的地區種植水稻。自2018年以來,北海道已成爲日本第二大水稻產區,其單位面積產量甚至超過了頭號產區新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