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請辭「爲選舉慘敗負責」 自民黨準備重組政權
▲日本首相石破茂於週日正式宣佈辭職,爲執政聯盟在7月參議院選舉中遭遇的歷史性慘敗負責。(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日本首相石破茂於週日正式宣佈辭職,爲執政聯盟在7月參議院選舉中遭遇的歷史性慘敗負責。石破上任不到一年,期間日本面臨高通膨與美國總統川普加徵關稅的雙重打擊,導致經濟陷入停滯。就在川普政府透過行政命令正式啓動日美貿易協議、對日本汽車關稅從27.5%調降至15%後,石破選擇「有始有終」地辭職,避免政局進一步動盪,並明言此舉是爲了避免自民黨內部分裂升高。
石破的離職是在自民黨準備於週一討論是否提前舉行黨魁選舉前夕宣佈的。在黨內已醞釀要求他下臺的聲音中,他提前辭職,表示將「把未來託付給新任總裁」。儘管貿易協議落實是他任內的重大外交成就,但連續的選舉失利、經濟表現不振與內部壓力讓他的領導正當性嚴重受損。石破錶示,他在選後堅持留任是爲了完成對美談判,避免國內政治真空。
未來接任首相的人選備受矚目。幾位呼聲較高的自民黨候選人包括強硬保守派的高市早苗、溫和派改革者小泉進次郎與老練的技術官僚林芳正。
高市被視爲安倍派接班人,對中立場強硬,曾表態若當選將「淡然」參拜靖國神社。小泉則年輕且具改革形象,在環境與農業領域有亮眼表現。林芳正則以穩重理性著稱,與美國關係良好,曾在哈佛研習且通曉英語。
由於自民黨失去兩院多數,新任總裁未必能自動出任首相。反對黨如立憲民主黨與國民民主黨可能借機尋求組閣機會。不過,反對陣營自身也面臨分裂與領導力不足的挑戰,自民黨仍有機會透過結盟或妥協重返主導地位。未來若國會難以產生明確多數,可能面臨重新大選,進一步拉長政治不確定性。
國際層面,石破的下臺與其貿易協議的成果一同浮出檯面。儘管與川普政府談判成功,日本取得了美方減稅與關稅上限保障,但日本承諾擴大農產品與戰略投資回報,形成結構性承諾。川普強硬重塑貿易秩序,日本也只能選擇被動應對。
儘管日美關係暫時穩定,下一任首相如何處理對中政策與對美依賴關係,將是考驗其政治手腕的重大課題。
▼儘管與川普政府談判成功,日本取得了美方減稅與關稅上限保障,但川普強硬重塑貿易秩序,日本也只能選擇被動應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這場黨魁之戰 將是日本未來方向的縮影對決
石破茂的下臺,說起來並不意外,但他的辭職方式反而展現了一種難得的政治「節制感」。先處理完對美貿易協議,再選擇下臺,不拖泥帶水,也不讓外界誤解他是被逼走的政治「逃兵」,這在日本政治文化中,其實是一種頗有格調的收場方式。
不過,這也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日本政治的系統性不穩定。自安倍晉三之後,日本幾乎沒有一位首相能穩坐超過三年,不是內部支持不足,就是政策推動力疲弱。石破茂的困境並非個人因素,而是整個自民黨和日本保守政治在選民失望情緒中逐漸喪失掌控力的寫照。
這次政權更替的一大看點,是高市早苗是否真能成爲安倍派的「復興代表」。她的意識形態鮮明、對中強硬,對靖國神社的態度不遮掩。若高市當選,不只日本國內保守派會興奮,對岸的北京也勢必視爲「挑釁訊號」。問題是,高市若真成爲首相,她還能「真的」那麼強硬嗎?目前美日關係其實已被川普牢牢掌控,日本只是被動應付,而非主導者。在現實中,美國若要求日本協調甚至讓步,高市還能用多少強硬籌碼,恐怕很有限。
而如果是小泉進次郎接班,或許會是日本轉向年輕、形象清新的改革派訊號,但政策深度與國會整合能力令人質疑。林芳正則可能是最具「穩定性」的一位,尤其在外交與對美關係上最讓人放心,但問題在於,他能否在一個分裂的國會中取得足夠支持,仍是一大問號。
這場黨魁之戰,其實是一場日本未來方向的縮影對決——是走安倍路線、強硬保守?還是走技術理性、溫和妥協?還是寄望年輕改革派激起一點新鮮感?臺灣在這場政變中也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中日關係升溫與臺日戰略合作的脈絡下,未來日本的領導風格,會直接牽動東亞地緣政治的走向。
接下來2025年最後幾個月,日本政治會非常熱鬧,也非常關鍵。這不是換一個首相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整體治理模式與國際角色的再選擇。
▼這次政權更替的一大看點,是高市早苗是否真能成爲安倍派的「復興代表」。她的意識形態鮮明、對中強硬,對靖國神社的態度不遮掩。(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