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島海溝強震恐釀海嘯 氣象署:宜蘭、西部地形需留意
▲北海道發生多次4級地震,日本氣象廳呼籲民衆做好準備。(圖/翻攝自日本氣象廳)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日本北海道東部外海地震頻繁,5月中旬以來已出現6次震度4以上的地震,更有日本專家提到,當地的千島海溝一旦發生強震,可能造成大海嘯。對此,我國中央氣象署地震預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日本地震波傳遞到臺灣後會逐漸衰減,但若發生海嘯就要留意斷層破裂方向,像地勢較緩的宜蘭、西半部沿海都需要留意。
吳健富表示,日本位於4個板塊交界,地震常發生且規模較大,原因在於斷層長度較長。例如2011年的311大地震,其規模達到9級,主要是斷層延伸距離遠。而臺灣的斷層最多長達100多公里,規模相對不會太大。
他進一步解釋,日本地震發生位置多位於海域,容易誘發海嘯。地震波在傳遞過程中會因地層衰減,抵達臺灣時震度通常較低。然而,若海嘯伴隨而來,影響程度則取決於斷層破裂方向。例如311地震的海嘯主要向美國西岸傳遞,臺灣位於相對陰影區,海嘯高度僅約10公分,影響有限。
吳健富說明,海嘯波在深海區域傳遞速度快,但進入淺海時速度減緩,從快到慢的過程中就容易堆高形成海嘯。因此除了觀察海嘯方向,也要看哪些地區有堆高條件,臺灣東北部及西半部的海水浴場因地形特性就需留意,過去在基隆、臺南及嘉義都曾發生過海嘯,相較之下,花東縱谷就不易發生。
針對千島海溝的地震風險,吳健富表示,目前該斷層仍需更多學術研究,但臺灣及日本應時刻保持地震及海嘯風險意識。他補充,許多盲斷層是在地震後才被發現,甚至斷層可能因地震延伸。例如2022年關山地震後,相關研究發現斷層向北延長了20公里。
他指出,日本北海道地震頻繁,但對臺灣的影響主要在於海嘯,由於海嘯通常具有較長的應變時間,若太平洋海嘯中心或日本氣象廳發出警告,氣象署會透過相關機制通知民衆,確保安全防範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