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價暴漲背後:糧食安全,沒有 “局外人”

“據央視新聞報道,日本大米價格已持續上漲十多周,甚至一度出現“米荒”。據日農林水產省統計,截至5月11日的一週內,一袋5公斤裝大米均價爲4268日元(約合212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創下了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1分析人士指出,這場“米荒”凸顯了日本農業的深層困境:農戶老齡化嚴重,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農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持續減弱。更爲嚴峻的是,大米價格的飆升並未使農民受益,反而使他們的經營狀況更加艱難。面對日本的教訓,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展現出系統性思維與前瞻性佈局,而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是這一戰略的 “施工圖”。種糧補貼和保險:繼續發放種糧補貼,擴大農業保險範圍,降低自然災害損失。技術培訓:政府會組織免費技能培訓(比如電商賣貨、農機操作),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產業支持:發展好的村集體產業,可獲得貸款、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3

日本民衆表示,大米漲價給日常飲食造成了直接衝擊,不少人甚至減少米飯攝入。

持續上漲的米價導致不少日本普通家庭在選購大米時更加精打細算,甚至調整飲食結構。

日本大米價格居高不下,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近日卻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沒買過米”“我家大米有人送”等言論,引發日本輿論關注。

大臣不知米貴,我們不禁要問日本農業到底怎麼了?

日本農業:政策扭曲下的危機

2023 年,極端氣候與俄烏衝突的雙重衝擊,成爲觸發危機的直接誘因 —— 新潟縣連續三次焚風災害導致水稻大幅減產,俄羅斯對國際市場的供應鏈限制進一步推高化肥價格。

這些外部壓力固然加劇了糧食危機,但日本農業的深層脆弱性早已暗藏於政策肌理。日本政府長期推行“減耕政策”,引導鼓勵農民少種水稻,改種其他農產品,以應對少子化導致的需求下降。這一政策導致日本稻米產量銳減。水稻種植面積由177萬公頃下滑至124萬公頃,稻米產量也由2000年的1186萬頓,銳減至2024年的661萬頓。

日本減耕的背後,也有保價的目的。日本農業的生產組織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日本農協(JA)幾乎承包了全國農業鏈條的方方面面,從種子農藥採購、信息技術服務到農產品銷售、物流和金融等等,幾乎無所不包。日本農協壟斷了日本大半的農業生產資料和銷售渠道,是日本農業當之無愧的壟斷機構。

國內大米短缺,完全可以暫時通過進口的方式來緩解問題。但日本大米的貿易壁壘一直是日本特色,進口關稅一度高達778%。國外大米只有日本大米價格的1/3甚至更低,但日本普通家庭仍舊無法購買。正是這種僵化的貿易制度使得遠水救不了近火。

除此之外,數據顯示,日本農戶的平均年齡已經高達71歲,65歲以上的農業從業者佔比超過60%,農業勞動力正面臨着嚴重的斷層危機。

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食品自給率(按熱量計算)長期停滯在38%左右,玉米、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分別高達97%和90%,加之日本23%的稻田處於拋荒和半拋荒狀態。農業無法成爲一項具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人口持續外流,空心村數量激增,國家的糧食安全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2

中國農業: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作爲全球人口大國,如果中國不能用自己的土地養活自己,即使全世界傾倉而出也養活不了中國,農業就被賦予了重要的國家安全功能。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

中央一號文件,對2025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改革主線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

農村改革涉及到“三塊地”,也就是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張紅宇表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還是要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在改革的過程中,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

承包地改革主要的原則還是要維護農民土地承包關係,農戶流不流轉自己的土地,退不退出自己的土地,包括經營權流轉,要把選擇權留給農民。

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根本性的原則,也就是我們特別強調要保障農戶的基本住宅用地和鄉村建設用地。在這個基礎之上,閒置的住房可以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的方式盤活用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農村建設用地要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特別要支持農村產業用地,包括農村公共設施和公益性用地、公共事業的發展。

但是不管怎麼改,中央反覆強調土地制度在改革的過程中,不能把集體所有改垮,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能削弱,不能把農民利益侵犯。

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

近年來,我國每年的糧食播種面積超過17億畝,在只有19億畝多耕地前提下,實現穩產增產很大程度要靠提高單產。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一個它的面積要擴大,由過去的千畝方、萬畝方,現在要向整鄉、整縣大面積來推進。第二個要注重全環節,耕、種、收、防、管全過程、全流程都要進行科學的安排。第三個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這“四良”結合來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第四個把新主體作爲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重要主體來進行培育。同時,不能忽視小農戶,要通過新主體來帶動小農戶,實現整體上的大面積單產提升。

中央一號文件還從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等方面對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進行了部署。其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容,尤爲引人關注。

金文成介紹,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比較豐富,包括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這些應用能夠全方位提升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着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表示,鄉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不同地方的鄉村它的獨特性。當講到鄉村產業,講到縣域富民產業的時候,一定指的是什麼特色產業,也就是我們說的土特產。

林萬龍表示,不能僅僅把土特產理解成爲通常意義上說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它包括鄉村的文化、鄉村的旅遊、食品的加工,這些都是土特產。比如,河北有一個縣,這個縣有種辣椒的歷史,現在用辣椒來提取色素做口紅、做化妝品,它的這個單品市場佔有率在全球都是排在前面。

繼續聚焦鄉村全面振興 佈局結構有新調整

202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主題繼續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在佈局結構上有新調整,重點強調了“兩個持續”“四個着力”。

“兩個持續”分別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兩個持續”,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四個着力”分別是着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着力推進鄉村建設;着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通過“四個着力”,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發展目標有新表述:“三增”“三個更加”

金文成介紹,錨定農業強國建設這個目標,要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做到“三個更加”,就是農業的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國家給農民的保障

簡單來說,國家希望農民:種好地、多賺錢、過上好日子。老百姓需要做的是緊跟政策(用良種、學技術)、保護耕地、參與村集體發展,同時摒棄陳規陋習。只要踏實幹,政策會從補貼、技術、銷路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命題。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爲70649.9萬噸,比2023年增加了1108.9萬噸,同比增長了1.6%——2019年至今已連增6年。

未來10年,糧食需求增長,但增速放緩,工業消費增加是拉動糧食消費上漲的主要動力。預計2034年糧食消費量爲8.32億噸,年均增長0.2%。糧食供需緊平衡將成爲長期態勢,但產需平衡壓力有所緩解,糧食自給率將提高至90.5%。糧食貿易規模將繼續維持高位,適度進口仍然是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的重要途徑,但糧食進口總體呈回落趨勢,這也正印證了那句: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全球糧食安全:沒有局外人

聯合國機構2025年5月16日發佈的《2025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和營養不良的兒童人數超過2.95億人,比2023年增加近1400萬人。面臨“災難性”飢餓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

根據報告,全球面臨“災難性”飢餓的人數增至190萬人,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其中,蘇丹已被確認出現饑荒,加沙地帶、南蘇丹、海地和馬裡等地也有大量人口面臨饑荒。此外,2024年有超過3800萬名5歲以下兒童處於急性營養不良狀態,主要集中在加沙、馬裡、蘇丹和也門等26個存在營養危機的地區和國家。

報告顯示,地區衝突、經濟衝擊、極端氣候和被迫流離失所是促成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

中國的全球責任與機遇在此全球糧食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展現大國擔當,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以實際行動爲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作爲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產出約佔世界1/4的糧食,解決了14億人的吃飯問題。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對於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中方提出了中國方案,做出了中國行動。

近年來,中國同埃塞俄比亞、布隆迪、布基納法索、厄立特里亞、斐濟在內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業技術,帶動項目區農作物平均增產30%至60%,爲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啓動建設13個農業發展與減貧示範村,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通過實際行動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4

相關券商觀點

據慧博智能策略終端顯示,5月18日,太平洋證券發佈研報稱,受糧食進口減少和乾旱天氣的影響,國內糧價近期持續上漲。本週末,全國玉米收購均價2384元/噸,較上週漲57元;全國小麥收購均價2468元/噸,較上週漲6元。中期來看,中美貿易加徵關稅事件不排除會反覆,疊加政策託底的影響,國內糧價有望持續上漲。建議關注種植板塊的投資機會。

5月18日,華福證券也發佈研報表示,5月13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現場推進會,會議指出“推廣應用高產穩產抗逆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大力推廣高性能播種機和高效低損收穫機,提高裝備匹配度”等單產提升關鍵措施。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糧食安全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生物育種爲增產增效、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其產業化進程有望加速。同時政策支持農業科技發展,AI+農業前景可期。

5月22日,東興證券發佈研報稱,建議持續關注大宗原料走勢。5月日內瓦會議中國經貿會談關稅戰緩和,但3月10日針對芬太尼的農產品關稅反制仍然有效,近期豆粕、玉米價格底部擡升,建議持續關注大宗原料走勢。

內容來源於券商研報,媒體報道、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