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書這樣描述七七事變 新華社批顛倒黑白
1937年7月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被認爲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中新社)
今天是「七七事變」88週年紀念日,1937年7月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被認爲是中國抗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新華社記者查閱日本東京書籍出版的初中教材、令和書籍出版的教科書關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後批評「顛倒黑白」,並指書中說法與靖國神社遊就館中的說辭完全一致。
新華社報導,日本東京書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編 新社會 歷史》、令和書籍出版的《國史教科書(第7版)》中關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爲:「1937年7月,日中兩軍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武力衝突,日中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演習時遭到不明槍擊,8日拂曉,日軍攻擊國民革命軍的陣地,兩軍陷入交戰」。
新華社稱,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爲達到以武力吞併中國的企圖,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88年後,這場由日軍主動挑起的侵略真相依然沒能被記錄在日本的教科書中。取而代之的是日中雙方對等的相互攻擊,甚至顛倒黑白,污衊中方先對日軍開槍。
「盧溝橋事變是侵華日軍蓄意謀劃的。」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說,「這一點,曾主導對華『和平工作』的日本高級特務今井武夫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已經『坦白』。」
在回憶錄中,今井寫道:「當時,在七七事變前,東京政界消息靈通的人士中已流傳着一個小道消息:『七夕晚上,在華北會發生和柳條湖一樣的事件』。」
「柳條湖事件」即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日軍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人修建的南滿鐵路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爲,隨後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發動九一八事變。
「日本的『七夕』就是公曆7月7日,」張生說,「所以這個日期是早就定下來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指出,有史料記載,1936年2月至6月,日本派到北平的「中國駐屯軍」由2,003人增至5,774人,短短四個月就增兵近兩倍,蓄意製造事變的野心可見一斑。
盧溝橋事變親歷者鄭福來生前曾多次接受新華社採訪,講述當年日軍侵華的情形。「(事變)那年我不滿7歲。7月8號那天,天不亮槍炮聲就響了,把我驚醒了……我媽帶着我和妹妹一起逃難。路上經過我常去玩的一片小松樹林,當時駐守宛平縣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就在那裡奮起抵抗。我看到,小樹林裡躺滿了犧牲的戰士。」
中新社指出,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曾被馬可.波羅譽爲「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此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中國大陸今日在此舉行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週年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