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全球最大黃金進口國

日圓王子(大塊文化)

大多數對日本資金流動的分析將其分爲證券投資(即「金融」投資,例如政府債券)和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如外國人購買房地產和公司等「實體」資產)。日本的外國直接投資淨值從一九八○年的二十億美元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六十億美元。之後的流出速度進一步加速:隔年,海外的直接投資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一百四十億美元,到一九八八年又翻了一倍多,達到三百四十億美元。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年,日本直接投資的流出分別爲四百五十億美元和四百六十億美元,這個資金規模是世界最大的。到了一九八八年,有超過一半的外國直接投資都投向美國和歐洲。

雖然日本的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持續創高,但直到一九八○年代後期,它們只佔長期資本流出的一小部分,最大的部分則來自證券投資。證券投資流出的淨值從一九八三年的十九億美元,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兩百三十六億美元(增加了十二倍),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年又翻了四倍多,在一九八六年達到一千零一十四億美元的高峰。

這般顯著的發展必然會對國際證券市場產生強烈衝擊。到了一九八○年代,國際債券市場已無法想像沒有日本廣泛參與的情況。在一九八六年的高峰期,日本有七十七%的淨證券投資流出投向債券,其餘投向外國股票。有幾乎九十%的外國證券投資投向美國國債。在一九八六年,日本資金驚人地認購了七十五%美國拍賣的國債。證券投資的金額在一九八六年達到高峰,而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程度也穩健攀升。在一九九○年,外國直接投資上看四百八十億美元,超過了證券投資,日本成爲世界第一大直接投資的提供國。

儘管總額看似驚人,但一九八○年代日本實際對外收購的規模仍因官方資料而被低估。其真實數字可能永遠不會爲人所知。資料與現實之間會出現差距絕非偶然。面對貿易盈餘和大規模對外收購的雙重批評,大藏省的國際金融局想出了一套巧妙的方法來降低這兩個數字。這技巧就是將資本的流出額計入商品進口額之中。奇蹟似地,這兩個數字都在一夕之間「改善」。這種有創意的會計手段,涉及離岸黃金帳戶和飛機租賃等項目。

一九八○年代中期,日本似乎掀起了一股淘金熱。在一九八○年代前半期,日本已經成爲世界最大的黃金進口國。在一九八四年,有一百九十二噸黃金運往日本。到了一九八六年,這個數字上升到將近六百噸,佔全世界非共產國家黃金產量的一半。這幫助日本減少了貿易盈餘,因爲它提高了進口額。因此,當時爲慶祝裕仁天皇在位六十週年而鑄造紀念幣所需,一次性進口的三百噸黃金是透過紐約進行帳務處理,也就不足爲奇。

然而,黃金的購買量遠大於黃金的運輸量:日本投資者購買的大量黃金從未運抵日本。貿易公司提出將「進口」的黃金存放在倫敦以減少運輸成本。日本證券公司積極推動所謂的黃金儲蓄帳戶,名義上會構成黃金的投資-因此也是在進口黃金。然而,黃金的「購買」僅發生在帳面上,實際上黃金從未自有關的外國國家運出。但以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準來看,這類投資被計爲日本的進口。一九九○年,這類資本的流出量上看約六十億美元。政府當局在一九八二年放寬黃金交易的措施,引發了這波熱潮。大藏省不僅發放黃金帳戶的經營許可證給金融機構,還下令鑄造紀念金幣。這些資本流出都未列入資本帳中。它們反而抵銷掉同等金額的貿易盈餘。

在過去,日本已測試過一些人爲降低貿易盈餘的其他方法。一九七○年代後期,當日本經常帳的盈餘已經造成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時,通產省和一些日本主要銀行設計了一套被稱爲「武士計劃」的方案,這方案後來也得到大藏省的支持。這個方案允許對經常帳的盈餘進行表面上的調整。當某個外國單位想從其他外國單位手中購買飛機等大型物件時,日本銀行就會介入,買下該商品,然後租給需求方。大藏省會向政府擁有的進出口銀行提供外匯存底以資助這些交易。日本的商業銀行和出租物件的人都能從這筆由納稅人資助的交易中獲得可觀利潤。

每當一家航空公司從外國製造商購買飛機時,日本政府都可能利用它來降低經常帳盈餘的表面數字,因爲這筆交易會看起來是日本的進口。然而,關鍵在於要維持租賃僅屬暫時性的法律表象,因爲一般的融資租賃並不會被計入進口項目。一九七九年,通產省認爲該計劃是「減少盈餘的王牌」,光在一九七九財年就預估可減少八億美元的盈餘。大藏省擔心IMF可能會看穿這個計劃,於是在一年後就喊停這方案。然而,到了一九八○年代,隨着貿易盈餘再次擴張,最終仍實施一套更爲複雜的租賃計劃,且涉及到日本公司和銀行的海外子公司。日本成爲國際飛機租賃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世界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完全由一家日本公司所持有。(三之二,摘自大塊文化《日圓王子》)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