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宜跟匯率無關?學者點核心問題是「薪水沒漲」:可說是國家凋零
東京6月通膨率爲3.1%,爲4個月來首次放緩。圖爲東京一名超市店員在整理商品。法新社
當提到「日本的商品跟服務比外國便宜」時,很多人應該會想到:「原因在於匯率」吧。然而研究通膨目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伊藤隆敏教授批評:「原因並不是匯率,這是錯誤的。」
日本的商品跟服務比海外價格昂貴或便宜,是由「國內物價」「國外物價」「名義匯率」來決定的。接着介紹一下伊藤教授提出的概念:
假如國內物價跟國外物價各漲2%,國內比國外便宜的理由可以解釋爲「日幣貶值、日圓走弱」。
但是事實上,在約20年前的2000年2月底跟2020年2月底,日圓和美金的匯率同樣爲約1美金等於110日圓(注:2021年1月爲103日圓左右)。
這20年來,日本的物價幾乎沒有變,平均通膨率是0。另一方面,美國的物價在20年內幾乎每年都漲2%。2020年的物價水準比2000年成長了50%。
因此日本人如果隔了20年再去美國,就會覺得「物價貴了50%」,相對的美國人隔了20年再去日本,就會覺得比以前便宜許多。這是之後第4章會介紹的赴日外國觀光客增加的原因。
因此,「日本的購買力」下跌並不是因爲匯率(日幣貶值)的關係。可以說是20年來通貨緊縮的緣故(注:然而若精確的比較2010年及2020年,則是有受到日幣貶值的影響)。
「日本的購買力」低落是因爲日本的消費者非常排斥通膨,所以公司企業只要漲價就會賣不好。追究其原因,是出在消費者的所得沒有成長。美國的話,雖然物價漲了2%,但薪水也漲了3%。
這種國內物價、國外物價、名義匯率並不是只有跟美國比較,還包含了主要貿易對象國,這種概念稱爲「實質有效匯率」。
「實質有效匯率」能夠正確顯示日圓這個貨幣的購買力。
來看看日圓的實質有效匯率:2020年11月的數字爲高峰期1995年4月的一半以下,跟20年前(2000年11月)比減少了40%。由這些資訊就可以判斷這25年內日本的購買力少了50%,20年內少了40%。
「這種購買力的下跌,可以說是日本的淍零。」伊藤教授做出總結。
日本的購買力是美國的70%以下。這裡說的「購買力」指的是能夠購買各種商品或服務的能力。
從國際化來看的話,代表該國1單位貨幣能夠購買的數量,個人購買力可以藉由實質薪資等變化計算出來。新興國家隨着高度經濟成長,僱用人口或薪資增加所以中產階級變多,個人消費支出旺盛,購買力也跟着提升。
至於以相同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應該是同樣價格的「一物一價法則」爲基礎的「購買力平價(注: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可以用大麥克指數的漢堡等商品來計算、或是使用消費者物價等指數來計算。某個產品在日本是賣120日圓、美國賣1美元時,只要1美元等於120日圓,購買力平價就成立了。
購買力平價就是把考慮到物價水準的各國貨幣實質購買力透過匯率轉換後顯示出的係數,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發表,例如2019年1美元等於100.64日圓。
將購買力進行國際化的比較時,也會使用以每1個人的購買力平價爲基礎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國家的生活水準。
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1990年日本的購買力約爲19,600美元,略低於美國(約23,900美元)。而到了2019年時,日本的購買力約爲43,200美元,跟美國(約65,300美元)有了大幅的差距。日本的購買力在這30年間成長約2.2倍,美國則是2.7倍,而泰國則像是覺醒一般,達到了4.5倍。
如果日本人的所得能像美國人一樣大幅增加,那麼即使東京迪士尼的入場費漲價也不會讓人覺得負擔太大。
大創在泰國的價格戰略可以成立,也是類似的機制。以前泰國人均所得還很低時,雜貨價格一旦超過200日圓就賣不好,但這20年來泰國人均的所得大幅增加,這也代表覺得「210日圓的大創商品值得購買」的中產階級市場急速擴大中。
編輯推薦
(本文摘自好優文化出版《廉價日本:消費變便宜,爲何不好?什麼都漲的時代?爲什麼只有薪水不漲?》,作者:中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