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不花錢最省?理財師揭3大節約心法 「該花就花」更能省

▲理財不是一味地減少支出,更重要的是如何有策略地花錢。(示意圖/Unsplash)

記者洪菱鞠/綜合報導

談到「節省」,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忍住不買」、「強迫自己少花」,認爲只要支出減少,就能順利存錢,但這種做法不僅難以長期維持,還可能因壓力過大導致「報復性消費」,最後反而得不償失。根據擁有日本理財規劃師二級資格的丸山希分享,真正有效的節約,並非一味壓縮開銷,而是懂得在必要的地方「該花就花」,藉此避免隱藏性支出,長遠來看甚至能更省錢。

在傳統的節約觀念裡,許多人會先從「零用錢」下手,認爲這筆開銷最容易調整。丸山希指出,過度刪減零用錢,往往讓人不得不從其他生活預算中「偷偷補足」。她自己就曾爲了省錢砍掉零用錢,最後只好用「日用品費」來買化妝品,導致帳目更加混亂,支出不減反增。她提醒,適度保留一筆零用錢,能讓財務更穩定清晰,減少「東挪西補」的情況。

在娛樂支出方面,丸山希建議「集中投入」比「零碎消費」更划算。以家庭旅遊爲例,雖然一次性花費較高,但帶來的滿足感與回憶價值,遠勝過日常小娛樂。若能減少頻繁的外食或無目的的週末消遣,把省下的金額集中投入一趟旅行,這種有計劃性的支出,不僅能確保每一筆錢都花得有價值,更能帶來更高的心理滿足,進而激發持續節約的動力。懂得取捨,才能在「省錢」與「享受」之間找到平衡。

至於健康相關的支出,更屬於「絕對不能省」的範疇。健檢、牙齒檢查等預防性花費,看似增加負擔,實際上卻能避免日後更龐大的醫療費用。丸山希分享,丈夫因忽視牙齒定期檢查,直到牙痛才就醫,結果蛀牙已嚴重惡化,不僅一次治療花費超過1萬日圓,還需多次回診,總計支出超過3萬日圓。相比之下,花小錢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問題,纔是真正划算的選擇。

丸山希強調,節約的關鍵並不是「無止境地忍耐」,有時候反而需要「捨得花」。透過合理分配,把錢花在真正必要的地方,不僅能減輕生活壓力,更有助於累積長期的儲蓄。有策略地花錢,才能達到「省」與「滿足」兼具,既能提升生活品質,也能有效降低長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