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拓寬引反彈 路權團體:通學步道不該被停車綁架
▲屏東市忠孝國小附近通學步道拓寬引發地方民衆反彈。(圖/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提供)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爲終結行人地獄,交通部今年盤點120.75公里改善外,也要加寬人行道寬度至少150公分,不過近來屏東市學區通學人行道拓寬卻遭遇民衆和商家反彈,還有民代揚言率衆抗議。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今發聲明呼籲,通學步道不該被停車綁架,當孩子的安全碰上「不能停車」,孩子的安全應優先保障。
屏東市中正、忠孝國小周邊通學人行道拓寬計劃近期遭遇強烈反彈,住戶與商家擔憂「無法臨停接送孩子」、「門口不能停車」、「生意會受影響」,更有民代揚言要「率衆抗議」。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今發聲明指出,理解居民對停車位減少的憂慮,也看見商家對生計的擔憂。但也必須誠實面對,長年來城市的街道設計,所謂「交通更混亂」的背後,幾乎是以機動車輛爲優先、佔據過多空間。把最邊緣的空間還給行人是遲來的平衡,而不是「爭道」。
促進會表示,很多人以爲「路要寬一點才安全」,事實上科學研究證實車道越寬,越容易交通事故。逢甲商圈、大埔商圈、瑞隆商圈等這些商圈安全、完善的步行環境,保持街道經濟,與行人安全取得平衡,獲得更多人流量。中正、忠孝國小通學步道絕大多屬於公有地,本就毋須經過私人爲個人利益而「同意」,部分人士竟建議「犧牲校內空間換取民衆停車空間」,如此赤裸裸的汽車霸權犧牲孩子活動空間只爲了汽車有地方停放。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說,經現場勘查,中正國小周遭蘇州街、上海路部分路幅受限,籲請政府優先規劃「行人優先區」爲主要方案,在下一代安全、住戶通行及店家卸貨取得共存。周遭既有人行道在路口轉角、視野不佳及過狹處確實有拓寬需求,除提升視野距離也避免違停,並建議既有停車格以全日計時累進收費提升週轉率。附近亦有許多停車場,建議增設指引標誌,分散家長接送密度。
該促進會強調,「停車不便就沒生意」是許多店家的憂慮。然而,道路是公共空間,不是私人停車場,更不應該成爲成本外部化的藉口。透過深入社區的通學步道系統,讓孩子能夠步行五到十分鐘到學校,分散接送密度、減少混亂,也讓沿途的店家有機會接觸人流促進消費。政府應打造人本交通環境,而非犧牲孩子安全來換取店家的生存。
促進會也直言,有人佔用「法定騎樓」阻礙通行,並且於公有地上違規設斜坡或放營業用品,如今還要反對爲了孩子而鋪設的安全步道,這樣的雙重標準,該被揭穿並且排除違法。
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指出,家長開車接送孩子是因爲缺孩童安全通學步道;然而汽車數量增多,只會擠壓行人空間,陷入惡性循環,呼籲不要再用「不能停車」、「商圈會死」來掩蓋長久積非成是、成本外部化,除了漠視孩子安全,更是對公共利益的踐踏。我們有義務爲孩子、爲行人、爲我們年老時打造一個真正安全的人本交通步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