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屋雙老 全臺1/3不動產集中在老年族羣
房市示意圖。資料照片
老齡化趨勢加劇、都更牛步,「人屋雙老」危機浮現,據財政部以房屋稅及地價稅納稅人的統計顯示,全臺有33.2%的地主、35.5%的屋主年齡超過65歲,對比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近20%,擁屋及擁地族羣的年齡層明顯集中在老年族羣,隨着房價高漲,年輕人購屋不易,財富分佈在世代階級的差異日益明顯。
其中,臺北市屋主中,有44.6%房屋稅納稅人年齡超過65歲,另有41%地價稅納稅人年齡超過65歲,佔比雙雙冠居全臺。
統計顯示,高齡族羣的地價稅納稅人,臺北市佔比達41%最高,臺南市達33.8%居次;高齡房屋稅納稅人則以臺北市佔比達44.6%最高,六都中除了桃園未達三成外,其餘均逾三成,等於全臺不動產持有者有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高齡族。
大家房屋企研室主任賴志昶指出,隨着國內進入高齡化社會,少子化趨勢難以扭轉,「戰後嬰兒潮世代」多已邁入退休年齡,並已累積一輩子積蓄,多爲有不動產、手頭資金充足。
臺北市長輩若是早期即已入手不動產,如今由於房價高漲,加上房地合一稅、遺產稅等稅賦負擔,讓不少家庭延後資產傳承時機;高房價影響之下,資金不足的年輕首購族羣買不進北市門牌房產,紛紛「脫北」外移至其他縣市,讓臺北市屋主、地主都呈現高度老年化。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臺北市平均房屋稅籍住宅平均屋齡已達38年,高齡者擁屋、擁地比例又是全臺最高,由於高齡者對於都更繁瑣重建程序卻步,或是考慮到搬遷等問題,使都更整合難度上升;臺北市有逾4成的不動產握在高齡者手中,若是未及早安排資產規劃,未來將有大量房產或土地出現繼承爭議。
房價處於高檔,讓年輕族羣卻步,未來「屋老、人更老」加劇,恐影響市容與人口結構,建議政府應多簡化重建程序,並設計適宜高齡者的換屋機制,讓臺北市資產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