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荒廢一段時光會怎麼樣?

我大學宿舍裡,當年有個荒廢型學生。姑且叫荒廢一:

不太愛上課。愛打遊戲、看閒書。跟舍友的交流主要是聊電影、交換模擬器老遊戲心得。大二下半學期,他基本搬出去住了,大三租定了房子,完全住外頭了:當然許多東西還是留在宿舍裡,考試周回來住一下。除了上課應卯,其他都很消極。也不找實習,也不找工作。

我一個同屆同學,姑且叫荒廢二。乍看很閒散,也不太愛上課。平時在食堂裡蹭零食的時間,多過在教室。但英語很好,性格豪邁。大四寫論文時,有許多需要翻譯的細碎東西,都是他給大家幫的忙。他弄完了,大家當然請他吃東西咯。

我另一個同屆同學,姑且叫荒廢三。喜歡蹭校園卡,蹭吃蹭喝蹭洗澡。捯飭得一身清爽,然後在宿舍打遊戲。他是很認真地打了四年遊戲,樓裡的遊戲萬事通。

若跟我說:她大學宿舍樓裡,也有個姑娘,看着不太認真學習。姑且叫荒廢四。

上課不算用心,在大學就喜歡週末(或非週末)做短途旅遊。經常不在宿舍裡。常跟宿舍裡的人吵架,一吵就容易激動。性子衝,好打抱不平,愛爲同學出頭,人緣並不算太好。

荒廢四後來畢業了,一時沒找到工作,就去了某涉外度假村:大家都說辛苦,她說沒事,樂意。

荒廢三後來畢業了,回老家城市去,找了個企業上班。

荒廢二大學一畢業就去了英國——我們都感嘆,“哦,學英語是爲了這個!”

荒廢一大學畢業了還是沒工作。

五年後,荒廢四因爲勤苦肯幹,被外派去度假村海外分部了。

荒廢三繼續在老家企業工作。結婚生子,順順當當。

荒廢二從英國回來後,自己跟人合夥開了個培訓機構,小老闆。

荒廢一還是沒有工作。

又三年後,荒廢四成了度假村歐洲某分部村長。

荒廢三慢慢地在本地企業,按年資升了中層,好好地帶兒子。他還是愛打遊戲,時不時跟老同學交流心得。

荒廢二繼續做小老闆。

荒廢一還是沒有工作。

許多人聽到類似同學故事時,都有一點期望,且容易走兩個極端:

或者希望聽到這人一路荒廢到底,或者渴望聽見這人一鳴驚人。以便滿足“從小看看,到老一半”、或者“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兩種心理。

越走極端的命運,最容易吸引眼球嘛。

然而接觸的人多一些,自然明白:這些例子,並不具有必然性。相當部分人,曾經的高低,都不過一段人生經歷;將來進了社會,吃點苦受點罪,或多或少都能調整過來;最後大家都還是前赴後繼地,過上普通人的日子。

大概人世間的事複雜萬端。各有各的路,未必有共通性。一個人在生活每個階段的經歷,都不一定與以後的生活狀態有必然聯繫。有人苦了一輩子,後半生起來;有人順了半輩子,遭了厄運。絕大多數人則是苦樂參半,平淡度過。

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個人的生活側面,往往參照價值有限。畢竟大多數人展示給他人看的那一面,無論刻意或無意,都很片面。如果覺得自己在學生時代,或以後的什麼時代裡荒廢了時光,也沒太要緊。那些小時候大嚷“要贏在人生起跑線”,最後未必贏了;每個階段都要非要力爭上游是件好事,但不一定就此決定人生。

人生很長。每個人自有其際遇與命運。

一段時間裡,做自己覺得對的事就好。

只是,無論自己是荒廢還是上進,都該謹慎於自己的期待值。

因爲衆所周知:壓力來自於已有的挫折、衝突與矛盾,以及對可預期未來的焦慮。心態的好壞,到最後就是預期管理。如果能早早地明白“我所付出與所得未必成正比,此刻的人生未必能直接影響到之後的人生”,早早地學會不要擅自歸因,別總琢磨着“我現在不順一定是以前做得不對”,大概更有利於此後的生活。

世上許多事,真就是隨機的。放輕鬆點前進也許會好些。當日所種的因,未必立刻就能結果。委屈自己做的許多事,也未必能順心如意。

接受這種相對開放的可能性,有利於長期心理健康。

順便,我自己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荒廢一。

收在這本書裡,謝謝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