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3次告別 楊振寧93歲棄美籍 自豪「中華文化血液」
2004年9月,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指導本科生。(新華社)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中國官媒以「楊振寧的三次告別」勾勒他生命軌跡。他在1945年赴美留學,成長爲頂級物理學家併入籍美國,後來回到中國爲清華創建高等研究中心,2003年在旅美60年後回北京清華園定居,82歲還站上清華講臺教課,並深諳古詩詞,「身體裡是中華文化的血液」讓他在93歲時放棄美國籍。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楊振寧的第一次告別是離開中國赴美留學,他曾稱「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個圓」,圓的起筆就始於1929年,7歲的他隨父親楊武之從芝加哥大學留學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對物理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1942年,他從西南聯大物理學系畢業後轉到清華研究院讀碩士,併成爲全國物理專業唯一被錄取的留美生,遠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45年,23歲的楊振寧抵達紐約,此後數年,從芝加哥大學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他成長爲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並於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理論,兩人於次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一年,楊振寧才35歲,但也因此不得不徹底紮根美國。
他多次提到,加入美國國籍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我知道,父親直到臨終前,對於我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但楊振寧始終想着回國。1971年,楊振寧成了中美冷戰期間第一個訪華的科學家,後來他捐出積蓄和美國房產,協助清華大學創建高等研究中心,在他帶動下延攬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來的大師」。
第三次告別是旅美近60年後,2003年12月,81歲的楊振寧由紐約石溪遷回北京清華園定居,他將住所取名爲「歸根居」,寫下一首「歸根」:「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鬆」,並稱「要把迴歸清華當作一個『新事業』」。2004年9月,82歲的楊振寧還站上清華第六教學樓的講臺對新生講「普通物理」。
「培養傑出人才是先生歸根以後最看重的一項使命,也是他花費時間和心血最多的事情」,楊振寧在清華的同事、物理學家朱邦芬說。
80多歲時,楊振寧還在做研究,以清華大學的名義發表數十篇中英文論文,創辦基金會、獎學金等支持激勵科研人才。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自此,他完成了那個始於清華園的、生命的圓。
另據大公報報導,楊振寧也熟諳中國傳統文化,在由他編着的「曙光集」、「晨曦集」等文集及公開演講中,楊振寧多次提到自己不僅熟讀「孟子」、「紅樓夢」等,還尤其愛好中國詩詞。
「30歲後,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2015年,楊振寧回顧了上世紀60年代初他和費曼等人關於物理學發展前景的爭論,他認爲現在來看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原因就在於他受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