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依法納稅的賬與理
稅務部門近日公佈了5起偷逃稅款被處罰案件,作案方式五花八門,有網絡主播通過其親屬或助理註冊多家空殼公司來轉換收入性質逃避繳納個稅,還通過個人賬戶收款隱匿銷售收入;有貨主在取得外貿訂單後,通過不法貨運代理居中串聯,以10戶空殼企業名義報關出口,未按規定申報、繳納出口環節增值稅等稅款;有服裝輔料廠將價值千萬元的廠房以3折出售,明面上吃虧,實則通過“陰陽合同”隱匿收入逃稅;等等。這些打着降低成本旗號的所謂稅收“籌劃”得到的是一己一時之利,擠壓的是合規企業的生存空間,破壞公平競爭和行業生態,看似“聰明”,實則是貪小失大損長遠的糊塗。
2024年以來,稅務部門持續加大對涉稅違法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分類分級、不間斷曝光涉稅違法典型案件100餘起,向市場傳遞出嚴查涉稅違法行爲、維護稅收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明確信號。隨着增值稅法出臺,現行18個稅種已有14個稅種制定了法律。稅收徵收管理法修訂也在加快推進,在提升打擊涉稅違法精準度、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完善。更加法治化的稅收環境對每一位納稅人有更牢靠更全面的支持,也對稅收違法行爲形成更精準有力的制約。
長遠發展首先要把稅收這本“賬”算明白。在稅務部門“依法治稅、以數治稅、從嚴治稅”一體推進下,在8部門常態化聯合打擊涉稅違法犯罪工作機制護航下,稅收違法成本更高,心存僥倖頂風作案只能得不償失。同時,納稅信用紅利持續釋放,守信主體有更多實惠和便利,2024年全國小微企業通過“銀稅互動”獲得銀行貸款745萬多筆,貸款金額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7.8%。
算明白“賬”,更要認清“理”。誠信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合作的基石、品牌的靈魂、經營的王道。加油站偷稅常和偷油捆綁操作,同步損害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偷稅主播中有不少銷售僞劣產品,把粉絲當韭菜割;等等。
企業和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把有限的精力用在稅收違法的歪道上,怎會有心思投入內容和產品的創新升級,專注於爲用戶帶去更好體驗,爲行業注入動能,爲社會輸出價值?短視逐利難以實現長遠發展,誠實守信纔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智慧選擇。堅持依法誠信納稅,是正確的誠信觀、法治觀、大局觀的集中體現,是品格素養能力的綜合反映。只有深刻認識依法誠信納稅的“理”,才能經受住誘惑、守得住底線。(作者:董碧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