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變伺服器?瑞士團隊打造「活體伺服器」 開啟生物電腦新時代

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以「大腦」伺服器,降低AI能耗、推進疾病模型開發。示意圖/ingimage

當電腦不再只由金屬與矽晶片構成,而是由「活的細胞」驅動,科技會變成什麼模樣?瑞士生物科技公司FinalSpark正在進行這項近乎科幻的實驗——用人類幹細胞培養出的「迷你人腦」來充當電腦伺服器。

根據「BBC NEWS」報導,研究團隊稱這項新技術爲「生物電腦」(biocomputing),核心概念是以活體神經元模擬人工智慧(AI)的學習機制。理論上,這種「活體伺服器」能以極低能耗完成運算,並作爲疾病模型,用於研究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等神經疾病。

研究人員以人類皮膚細胞爲起點,將其轉化爲幹細胞,再培養成神經元與支持細胞組成的球狀組織「類器官(organoid)」。這些「迷你大腦」雖遠不及真實人腦複雜,卻能對外界電刺激產生反應,並逐步建立神經訊號的連結。

研究員將類器官接上電極,輸入簡單的指令訊號,若連結成功,電腦螢幕會出現類似腦波的動態曲線。實驗顯示,這些微型神經團不僅能傳遞訊號,還會在刺激下出現學習行爲的跡象。聯合創辦人喬丹博士(Dr Fred Jordan)形容,這種「溼體」(wetware)技術正顛覆我們對電腦與人腦界線的想像。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神經技術專家舒爾茨(Simon Schultz)指出,類器官沒有血管,無法像人腦一樣持續獲得養分,這是目前最大的瓶頸。他坦言:「我們仍不清楚如何構建能長期維持生命活動的結構。當一臺生物電腦『當機』時,代表的其實是『死亡』。」

除了瑞士團隊,澳洲的Cortical Labs曾在2022年讓人工培養的神經元玩起早期電腦遊戲《乓》(Pong);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則利用「迷你大腦」建立藥物實驗模型,希望減少動物實驗。

不過,專家普遍認爲這項技術仍處早期階段。美國神經科學家斯米爾諾娃博士(Dr Lena Smirnova)指出,生物電腦短期內不可能取代矽基晶片,應被視爲補充技術,用於開發低耗能AI與模擬人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