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用選票教民進黨5件事
臺灣「大罷免」投票26日登場,國民黨25日晚在凱道舉辦造勢晚會,人民透過選票表達意見。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與罷團聯手發動大罷免,結果卻是大慘敗,親自登上大罷免舞臺的總統賴清德說,「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顯示賴清德沒有承擔失敗責任之意,也未因一年多的內耗、空轉而有絲毫歉疚。個人認爲,這次大罷免,是臺灣民主的勝利,也是臺灣人民的大勝利,因爲臺灣人民厭倦了無謂的仇恨鬥爭,用神聖的選票向傲慢的執政者說「不」,並至少教了民進黨五件事:
其一、民主必須願賭服輸。民主國家的公職人員當選與否、當選席次多寡,既然都是人民的決定,政治人物與政黨都必須接受與尊重,以等待下次選舉結果;但一年多來,在立法院居於少數的民進黨,無疑是願賭不服輸,所以意圖利用大罷免「冰的」(翻桌),這種缺乏運動精神的「賴皮」行爲,多數臺灣人不能接受。
其二、民主必須制衡。民主國家的反對黨,主要職責即是監督與制衡,不能監督或制衡執政者的反對黨,是有愧職守、全然失職的反對黨;相對地,無法接受在野監督與制衡的執政者,則形同專斷極權的獨裁者,不配做爲民主國家的領導者。
賴清德就任總統一年多,其用人、處理朝野及兩岸關係,都予人剛愎自用的印象,多數人民深感他不願接受制衡,所以藉由這次大罷免,教育賴先生作爲總統必須具備基本的民主素養。
其三、民主必須協商。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朝野協商的政治,尤其是朝小野大時,主政者更需透過朝野對話,達成一定共識,以解決朝野對國政或法案的歧見,如此,國會議事才能和諧、圓滿;何況,在立法院本來就有朝野協商機制。但賴總統上任後,不但朝野領袖不曾會談,立法院朝野幾乎也不時上演表決大戰,民進黨則動輒提出覆議甚至釋憲,徒增朝野惡鬥與對立。
其四、民主就是以民生爲主。民主國家以國計民生爲重,但賴清德的施政似乎與此相悖,罷免投票前立法院通過普發一萬現金的特別預算,賴政府至今仍懸而不決,閣揆卓榮泰還說「債留子孫,天人交戰」,完全無視民生需求。丹娜絲颱風強襲,重創臺南,七股、將軍、北門等沿海一帶颳起十六級強陣風,許多房屋鐵皮遭吹掀、電線杆整排全倒,災民叫苦連天,政府救災慢半拍,面對高齡災民,賴清德一句「不能什麼都靠國軍」,令人頗感冷血,也助長反罷免的動力。
其五、民主不是抗中跪美。賴清德對藍白聯盟不妥協,對對岸也抱持對抗態度,甚至視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升高兩岸緊張情勢;但是對美國,卻是極盡巴結之能事,國人對於賴「逢中必反、逢美必軟」的雙標,可謂反感至極,大罷免自然不可能過關。
平心而論,雙少數執政的賴清德,雖然未必要如蔡英文聲稱的謙卑、謙卑、再謙卑,但至少不可強硬、強硬、再強硬,如果賴能從大罷免大潰敗體察了民意所向,國家纔可能如他嘴上再三強調的團結,臺灣也纔有機會向上提升。否則,八月廿三日第二波罷免,民進黨必然繼續「摃龜」,未來各項選舉恐怕也都會「踢鐵板」,甚至丟失執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