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利劍·玫瑰》,打拐題材新解法

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謝 陽

近年來,國產法治題材影視劇佳作迭出。觀衆對於這一劇集類型的喜愛也印證了市場的取向。法治題材劇集的設置提供了可深入分析的社會話題,追兇破案和證據收集過程的殊死搏鬥,犯罪過程和罪犯心路歷程的講解,以及案件相關人物情感展現等等這些故事情節,結合民有所呼,法有所應的價值觀,具有鮮明的現實關照特性。

如何更好地把握涉案題材的敘事風格和創作手法,找到未來一段時間內該類劇集的熱點與走向便顯得格外重要。

正在央視八套和騰訊視頻熱播的電視劇《利劍·玫瑰》運用類型片的創作手法攝製公安打拐題材,從社會學、犯罪學出發,依託社會倫理道德對人口販賣這一稀缺題材的敘事構建進行解構,在敘事策略融合上帶來更具開拓性的新意和驚喜。創作者將故事發生的背景設定在2000年初,選取了公安打拐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構建了整個劇集的框架。

首先劇作方面聚焦雙重維度,一爲描繪罪犯狡猾與警方偵破艱辛,以重啓犧牲警員警號、跨省協查等專業細節,展現打拐民警的執着,故事情節曲折卻不虛假;二爲設置“被拐者心理重建中心”情節,直面案件沉重現實——暗巷中人販捂住口鼻的少女,夜總會裡被強迫灌酒的受害者,這些鏡頭直指被拐者遭受的身心摧殘,對受害人命運被剝奪的無奈與憤怒表達的淋漓盡致。其次從人物設置、空間設置、視聽風格等方面不拘泥於傳統,而是積極吸收懸疑、刑偵、喜劇等其他類型元素,在類型“跨界與融合中尋求新的生長點”。

劇中既展現了警民協作的團結,又直面了拐賣者、詐騙者、被拐者、受騙者等多組人物線索的龐雜現實。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人物經歷皆能給觀衆真實之感。該劇的視聽語言精湛且合情理,剪輯節奏張弛有度,如鄧妍(迪麗熱巴飾)與家人、同事以及上訪受害者之間的多個片段,讓觀衆知道法治不僅有一張嚴肅的臉,更有一顆溫暖的心,人物形象真實而不平凡。

如上所言,近年來法治題材劇的發展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探索態勢,創作者試圖用不同的視角講好犯罪故事,影視劇建構藝術真實需要辯證性地處理好“再現”與“表現”的關係,要貼近中國社會實情的背景進行故事架構,嘗試打開法治題材劇集發展的新解法。創作者秉持初心,最大限度的將現代影視作品現實意義正確的傳遞給民衆。(作者系北京電影學院教學實踐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