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這樣的教育家|康紹忠:師道如水,潤澤滿園芳菲

甘肅武威民勤縣有個青土湖,每到夏日,湖畔蘆葦搖曳、綠草如茵;一羣白鷺掠過水麪,蕩起層層漣漪,引得人們駐足觀賞。誰能想到,這裡30年前還是一片蕭索冷寂的荒漠?

這如畫風光的背後,是一位農業水土工程學家30年的堅守;這“由黃變綠”的地方,也是這位爲人師者培養學生最好的實踐課堂。

康紹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模範教師。

1962年,康紹忠出生在水網密佈的“魚米之鄉”——湖南桃源。身爲農家子弟,他對水與土地的關係有着天然的敏感。小時候,看着父輩一趟趟挑水澆地,他便形成了一個樸素的認識:“水用得好,莊稼才能長得壯!”

一種研究“水文章”的熱望逐漸堅定。16歲參加高考,他以桃源四中最高分考入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原西北農業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

此後,他把課堂和實驗室都“搬”到了廣袤鄉野間,一門心思投入到乾旱區農業高效用水與水資源研究之中。

1984年11月,爲了驗證自己提出的“乾旱缺水條件下作物耗水量估算模型”,還在讀碩士的康紹忠第一次來到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衝擊具體而直接”——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乾涸見底,目之所及全是荒漠、鹽漬化土地。

11年後故地重遊,他看到民勤縣東渠鄉大號三社的村民因缺水而背井離鄉,人口由130多人減至21人。這一切,深深刺痛着康紹忠,他下定決心要爲石羊河做點事。

說幹就幹。3個月後,由康紹忠主筆的《河西石羊河流域高效農業節水的途徑與對策》發表,首次系統分析該地區的水環境,並提出了農業節水高效利用的初步設想。

一篇文章遠遠不夠,康紹忠決定紮根西北,建立實驗站,探索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方法路徑,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於是,他帶着學生在這裡“安了家”。

紮根實踐的言傳身教,滲透在這場科研攻堅的每時每刻、方方面面。

“康老師常對我們說:‘搞農業水利,不在田間地頭,哪來的真學問?’那段時間,爲獲取準確可靠的試驗資料,他幾乎天天帶着我們在野外定位觀測研究,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頂着烈日,汗水溼透了衣服,蚊蟲不停叮咬,也無暇顧及。渴了,喝幾口白開水;餓了,啃幾口自帶的乾糧,十多天才能洗一回澡……”2012級博士生王振昌記憶猶新,“他把艱苦奮鬥、團結合作的精神和搞科研必須紮實深入、決不能紙上談兵的要求‘種’進了我們心裡。”

與紮實深入相伴生的,是嚴謹求實,“容不下半點兒含糊”。

“野外數據必須親手測,實驗報告必須親手寫,學術探討必須敢爭辯,再小的疑點和紕漏都不能放過。”康紹忠常對學生唸叨。一次,有位博士生的論文裡一個數據存疑,他二話不說,帶着學生去田間複測,連續蹲守7天,直到拿到準確結果纔算罷休。

1億餘組寶貴的試驗數據,就是這樣通過40多項野外定位科學試驗,一點點蒐集而來的。康紹忠帶領團隊實現了流域整體節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改善等多個目標的統一,石羊河下游流域地下水位明顯回升。2010年,青土湖終於再現“碧波盪漾、野鴨成羣、水草豐美”的怡人景象!他帶領團隊研究的農業高效節水技術還在新疆、山西、寧夏、河北等地推廣應用,每年節水10多億立方米。

水潤澤土地,更滋養心靈,正如康紹忠對學生的無聲關愛。

2008年6月的一天,康紹忠正帶着學生駐紮在野外勘察。一大早起來,他發現,田間的實驗渠道邊蹲着一個身影。走過去一看,是博士生姚立強。他正在做不同土質渠道滲漏監測實驗,要反覆進行放水、定時讀取水位數據、補水等操作,熬了個通宵。

看着姚立強一會兒控制出水,一會兒埋頭觀測,一會兒又忙着記錄數據,康紹忠趕忙上前搭把手:“你去操作補水吧,這裡交給我。”說罷,便俯下身子觀測水位計。這一忙活就是整個早晨,觀測一結束,他交代了姚立強幾句,便匆匆趕往下一個試驗觀測現場。

這件事,被姚立強寫進了日記:“通宵監測讓我有點疲憊,但是康老師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今天,姚立強已成長爲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的中堅力量。

2003級博士生夏桂敏記得,一次野外採樣過程中,沙塵暴突然來襲。看着瞬間變得昏黃的天地,康紹忠毫不猶豫地讓學生們先撤離,自己則護着樣本箱堅持到最後。許久,風暴停息了,他已是滿頭黃沙,眼角被沙粒磨出了血……

像老農侍弄莊稼般精心培育人才,也如清溪浸潤大地般助力學科發展。

不管多忙,康紹忠都堅持“站好講臺講好課”。他傾心打造了核心通識課“中國水問題與科學應對”,深受學生歡迎。這門課程大到體系搭建,小到圖形表格引用,都是他與團隊教師反覆論證、精雕細琢後確定的。

“每次上課,康老師都提前半小時到教室。他會利用這段時間和我們聊天,詳細瞭解大家的專業背景、研究興趣、課程難點等情況。有了這個基礎,他的課總是講得深入淺出,特別吸引人。”博士生黃航行說。

今天,年過花甲的康紹忠每年仍花大量時間在野外調研。去年在新疆考察棉田灌溉情況,酷暑難耐,學生們勸他坐越野車看一圈就好,他卻擺擺手拒絕了,扛着儀器,在田裡深一腳淺一腳地走着:“棉苗喝沒喝夠水,得用腳踩踩土才知道。”他褲腳上沾滿的泥點,也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們心裡……

幾十年來,康紹忠先後指導碩士生95人、博士生76人,48人已晉升爲教授。他常笑言,這遍地桃李、滿園芳菲,是自己此生最大的幸福。

在他的書房裡,最亮眼的是兩樣裝飾——

一幅卡通“全家福”,他和愛人端坐正中,年輕的學生們如花瓣般簇擁在四周,濃濃的笑意裡流淌出幸福。畫面頂端書有We are family(我們是一家人)。這,是去年教師節學生們送給他的禮物,也是他視若珍寶的收藏。

一張書法條幅,上書四個大字:“善水潤生”。這,是對他知農愛農、潛心科研的概括,也是對他育人情懷的描摹——最珍貴的學問,如水般灌溉大地;最動人的教育,如水般潤澤人心!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