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罕見」刊登任正非專訪 強化重視民企與外資信心
▲華爲集團創辦人任正非。(圖/路透)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中共中央機關報最具權威《人民日報》昨10日「罕見」在頭版刊登華爲創辦人任正非的專訪,標題《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過去《人民日報》頭版聚焦國家領導人動向與國家政策議題,極少刊登民營創辦人相關消息。外界分析,該篇報導背後是十分高層領導人授意,主要重申國家的大方向,向外界表明大陸在市場上不會閉關自守,釋出對大陸民營企業的重視,以及給予外資建立信心。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與《新華社》及《央視》並稱「三大央媒」,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報,在大陸境內有廣泛影響力。過去《人民日報》聚焦國家領導人動向、政策其頭版頭條新聞,就是國家關注議題十分重要風向標。
然而,《人民日報》昨10日頭版「罕見」刊登華爲創辦人任正非的專訪,並且放在十分顯著位置。此前《人民日報》頭版人物專訪,幾乎從未給予任何民企創辦人高規格待遇,有意想與外界釋出某些訊號。
該報刊登時間,正是中美倫敦談判之際,對照任正非專訪內容,談及許多對中美競爭看法,內容涉及外部封鎖、晶片技術、基礎研究、人工智能、開放戰略等多個話題。《路透社》、《彭博社》等西方媒體也關注任正非這篇專訪,聚焦放在中美競爭以及正在進行的中美經貿磋商的背景下。
比如,談及外界稱中國做晶片的公司很多,許多都做得不錯,華爲是其中一家。任正非則說,「美國是誇大了華爲的成績,華爲還沒有這麼厲害。要努力做才能達到他們的評價。我們單晶片還是落後美國一代,我們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羣計算補單芯片,在結果上也能達到實用狀況。」
在談到面對外部封鎖打壓時,任正非表示「不去想困難,幹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並且呼籲全社會支持那些「幾十年、上百年才能看得見貢獻」的理論科學研究,對理論科學家保持戰略耐心。
談到人工智能,任正非說,「也許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技術革命,當然可能還有能源的核聚變。人工智能發展要經歷數十年、數百年。不要擔心,中國也有很多優勢。」
▲ 《人民日報》頭版罕見刊登任正非專訪 。(圖/翻攝 人民日報)
官媒《環球時報》今11日刊登社論特地解釋,「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意指在當前的環境下,華爲所代表的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離不開中國龐大完備的產業體系、基礎設施、人才供給和制度保障的託舉,也離不開國家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設。
該報導特地提及,7年間,中央兩次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5月正式施行,創下了很多個「第一次」,以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並且在黨的文件裡反覆強調,就是給民營企業和企業家長期的制度信心。
《星島日報》昨報導分析,任正非個性低調內斂,曾經主動放棄「改革開放40週年100名傑出人物」榮譽,如果不是有很高級別的領導人「給任務」,應該不會輕易受訪。
該報導也指出,中共有人想「借任正非的嘴來傳遞信號,正是中央高層的意圖」。尤其標題「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重申國家的大方向,向外界表明中國不會閉關自守。通過任正非說的「幹就完了」、 「重視基礎理論研究」、 「晶片卡不住」等話,來鼓勵和引導社會。
該報導指出,這篇專訪不止是爲了展示對民營企業的重視,更是借用這位民族企業家的觀點,搭建起「信心、定力、方向」的國家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