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說:永遠不要提前焦慮,生活無非是見招拆招

我們很多人一直生活在焦慮中,高考前害怕發揮失常,考不上理想的大學,結果考試時緊張的不行,最後真的就考不好,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

想談一場戀愛,卻害怕分手,而不敢開始,最後錯失良人;

想做一份有挑戰的工作,卻害怕自己不敢勝任,而不敢嘗試;

想要去旅遊,卻害怕旅途中遇上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害怕大包小包的麻煩,最後從未走出去。

但《人民日報》告訴我們:“不要提前焦慮,也不要預知煩惱,生活就是見招拆招,日落歸山海,山海藏深意。”

哲學家塞涅卡也說過說:“生命中最糟糕的事,莫過於提前擔憂還未發生的苦難。”這兩句話道出了對抗焦慮的關鍵。

生活就像一場未知的冒險,我們總習慣在風雨未至時就開始恐慌,卻忘了真正的智慧是見招拆招。

那些總爲未來憂慮的人,往往在還未抵達戰場時,就已被想象中的敵人打敗。

01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自嘲:“我一生經歷過許多不幸,而大部分從未發生。”

我有一個在一家公司待了10年,現在年薪30萬的朋友秋靈,她初入那公司時,試用期半年,天天害怕試用期無法通過,擔心領導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甚至還焦慮未來五年的職業發展。

因爲過度焦慮讓她在工作中畏手畏腳,反而頻頻出錯。

直到她進入公司的第四個月,在一次會議上,她因過度緊張說錯方案,領導卻笑着鼓勵:“別想太多,先把當下的任務做好。”

這句話點醒了秋靈,她開始專注手頭工作,不再爲還未到來的未來焦慮,不再爲還未到來的考覈憂心。

當她停止提前焦慮,工作反而越做越順,業績穩步提升,最後因表現突出,順利通過試用期。

如今她已經成爲年薪30萬的女強人,而我還是一個家庭主婦,但是我也要學習她的精神,不焦慮,做好當下事就行,比如寫好這篇文章。

正如詩人艾略特所說:“我們探索的終點,將抵達我們出發的地方,並第一次真正認識它。”專注當下,纔是打破焦慮循環的鑰匙。

02

提前焦慮不僅消耗精力,更可能讓人錯失眼前機會。

孩子上一年級後的一段時間,我曾經特別的焦慮,每天憂愁地不知道要幹什麼?

想要去上班,但覺得孩子沒人接送,又不忍心給他天天放在託管機構。因爲孩子放在機構就沒辦法去戶外運動,沒辦法曬太陽,影響健康。

想要去上班,又焦慮自己能做什麼工作,好像什麼都不會。

因爲焦慮,胡思亂想,每天都覺得頭疼,覺得呼吸都困難,又開始焦慮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後來我覺得這樣的狀態不對,我必須把自己從這種泥潭裡給自救出來。

反正放不下孩子,那我就鐵定不上班,不上班那就活在當下。

當下能做的就是去看書,每天去樓頂上曬太陽看書,然後有空去畫室畫畫。

就這樣,我漸漸走出了那個令人痛苦的焦慮中,現在又找到了寫公衆號的樂趣。

03

我有個朋友,她之前是恐婚族,害怕結婚,害怕生孩子,遲遲不敢答應男友的求婚。

她反覆設想生育風險、職場瓶頸、經濟壓力,把自己困在焦慮的牢籠裡。

直到她讀到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對未來的過度擔憂。”

她開始嘗試改變,不再預設困難,而是和男友共同商定婚後的生活和職業規劃,備孕計劃,最後勇敢地走入婚姻。

當他們專注解決眼前問題時,才發現曾經擔憂的困境並非無法突破。

如今的她不僅組建了幸福的家庭,生育了兩個可愛的孩子,還通過靈活調整工作方式實現了事業家庭的平衡。

這印證了喬布斯的理念:“你不可能充滿預見地將生命的點滴串聯起來,只有在你回頭看的時候,你才發現這些點點滴滴之間的聯繫。”

04

反觀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深諳“見招拆招”的智慧。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接到前往大漠工作的調令時,沒有因大漠那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環境而提前退縮,而是選擇先到當地瞭解實際情況。

面對壁畫保護的重重難題,她也沒有害怕和焦慮,而是專心致志地帶領她的團隊一項一項的解決,一次一次地攻克技術難關,最終建立起數字化保護體系。

正如她所說:“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總能找到出路。”這種務實肯幹的態度,讓她在敦煌堅守五十餘載,成就了文化保護的傳奇。

05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過“當下時刻的治癒力量”,當我們停止爲明天焦慮,只專注於眼前的事時,大腦就能將更多精力投入解決實際問題。

就像登山愛好者,他們不會在山腳就開始擔憂山頂的風雪,而是專注走好腳下每一步。

2023年上映的熱播劇《去有風的地方》中,劉亦菲飾演的女主角許紅豆在經歷朋友離世的打擊後,曾經一度迷茫,感覺人生無望,但她沒有沉溺於此,而是選擇到雲南小鎮經營民宿。

在與當地人相處、打理民宿、親身感受雲南美景的過程中,她逐漸找到生活的新方向。

這印證了海明威的感悟:“現在不是過去的延續,也不是未來的開始,現在就是現在。”

06

生活本就是一場充滿變數的、未知的旅程,提前焦慮就像給自己戴上枷鎖,綁住了手腳和腦袋。

與其在虛幻的擔憂中消耗能量,不如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民間智慧。

正如詩人里爾克所說:“艱難的生活永無止境,但因此生長也無止境。”

放下對未來的恐懼,以“見招拆招”的從容面對生活,我們終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穫意想不到的成長與驚喜。